文章解析

sòng
shí
xuán
tán
èr
·
·
zhuǎn
wèi

朝代:宋作者:释印肃浏览量:1
yōu
luó
huā
huǒ
kāi
fāng
zhī
lái
lái
shà
qīng
míng
wàn
huì
qiān
shèng
jiǎn
cái

译文

优钵罗花在火焰中绽放,才明白达摩祖师东渡传法并非虚妄。夜晚一场清明时节的细雨,千万朵花卉盛开,胜过人工精心剪裁。

逐句剖析

"优钵罗花火里开":优钵罗花在火焰中绽放,

"方知达磨不虚来":才明白达摩祖师东渡传法并非虚妄。

"夜来一霎清明雨":夜晚一场清明时节的细雨,

"万卉千葩胜剪裁":千万朵花卉盛开,胜过人工精心剪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颂十玄谈(其二·转位)》是南宋僧人释印肃所作的一首禅理诗。诗中以“优钵罗花火里开”象征佛法在逆境中显现,借“达磨东来”典故点明禅宗传承,后两句以“清明雨后万卉开”隐喻顿悟后的境界。全诗通过自然意象与佛教典故的结合,展现了对佛法真谛的领悟。写作手法上,运用象征(优钵罗花)、用典(达磨东来)和借景抒情(雨后景象),语言简洁而富有禅意。整首诗以生动的画面传达深刻的哲理,体现了禅宗“即景悟道”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优钵罗花火里开”:优钵罗花在佛教中常被视为佛性的象征,而“火”在这里可理解为世俗的烦恼、困境或考验。花朵本需温润环境滋养,却在火中绽放,这种看似矛盾的景象,实则是在传递一种深层的意味:真正的佛性、内心的觉悟,并不会被外界的困境所磨灭。就像修行者在生活中难免遇到种种挫折,但若能坚守本心,那份内在的光明便会如这火中的花一般,冲破阻碍显现出来。这句诗用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常理的力量,暗示着觉悟的力量能战胜一切外在的艰难。“方知达磨不虚来”:达摩祖师东渡传法,是禅宗史上的重要事件,他带来的不仅是佛法理论,更是让人觉悟本心的方法。“方知”二字,承接上句的景象,意味着看到优钵罗花在火中绽放的奇景后,才真正明白达摩祖师远道而来的意义——他所传递的佛法并非虚无缥缈,而是真实能让人觉悟的指引。这里的“不虚来”,既是对达摩传法真实性的肯定,也暗含着修行者在观察到前面的景象后,对佛法产生了切实的体悟:原来那些关于觉悟、关于超越困境的道理,真的能在现实中找到印证,就像这火中的花一样,让人心生确信。“夜来一霎清明雨”:“夜来”点明时间是夜晚,“一霎”说明雨下得短暂却及时,“清明雨”则带着春日特有的温润与生机。雨本是自然现象,在这里却像一种隐喻:它就像佛法的启示,或许来得突然、短暂,却能悄然滋润心灵。就像人在迷茫时,一句点拨、一个触动,可能瞬间就能涤荡内心的尘垢。这场雨不仅为后面的“万卉千葩”做了铺垫,也暗示着觉悟前的准备——心灵在经历这样的“滋润”后,才能迎来豁然开朗的时刻。它让读者感受到,觉悟并非凭空而来,往往需要这样恰到好处的“契机”,如同雨水滋养土地,为生命的绽放积蓄力量。“万卉千葩胜剪裁”:“万卉千葩”描绘了雨后百花盛开的热闹景象,“胜剪裁”则将自然绽放的花朵与人工剪裁的景物做了对比——人工剪裁再精巧,也比不上自然本真的生机与繁茂。这里的“胜”,不是否定人工,而是强调自然天成的美好。在诗中,这景象象征着觉悟后的心灵境界:当内心被佛“滋润”后,那份通透与生机是自然流露的,而非刻意追求的。就像人真正明白道理后,言行举止会自然合于本心,无需刻意造作。这一句呼应了前句的雨,形成“雨润花开”的完整脉络,让读者感受到从“滋养”到“绽放”的自然过程,也体会到禅理中“自然天成”的深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印肃《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五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下一篇:宋·释印肃《證道歌 其一六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