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同受用此且富贵":大家共同受用这暂且称作富贵的境界,
"不妨普庵一穴真风水":不妨看看普庵这里一穴真正的“风水”。
"乾坤巽":乾、坤、巽等方位,
"本无位":本就没有固定的位置。
"二十四向绝遮栏":二十四向毫无遮挡阻隔,
"非舌头人云心地":这并非靠言语言说,而是悟透之人所指的“心地”。
"也无贱":没有卑贱,
"也无贵":也没有高贵,
"眼耳鼻舌通身意":眼、耳、鼻、舌与全身心意皆相通。
"无限山人不识龙":无数山人不懂得“龙”的真义,
"从前总是虚劳费":从前的努力总归是徒劳浪费。
"千峰万峰连不断":千万座山峰连绵不断,
"左右逢源无别水":左右皆能寻得水源且并无差别。
"荣华富贵几遭埋":荣华富贵多次被埋没,
"益子荫孙无变已":即便想惠及子孙也不应改变本心。
"蓦直下":径直向下,
"无忌讳":无需顾忌避讳,
"司马头陀没意智":连司马头陀也没了世俗智巧。
"随机设化谩留名":随顺机缘度化众生却无意留名,
"个个趁獐失即麂":世人却个个如追逐獐子反失了麂子般本末颠倒。
"更迷已":更有人迷失自我,
"寒静清明争挂纸":在清冷的清明时节争相挂纸祭祀。
"岂知空界现圆融":怎知空界本自圆融无碍,
"不顾浅深捞水底":不顾深浅地去捞取水底幻象。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1. 分段赏析
“大家同受用此且富贵,不妨普庵一穴真风水”两句开篇点题,提及“普庵一穴真风水”,以传统风水观念为引,吸引读者注意,同时为后文阐释佛理埋下伏笔,暗示此处“风水”并非世俗意义上的风水,而是别有深意。“乾坤巽,本无位”此句简洁有力,指出乾坤巽等方位概念,在佛理认知中本无固定不变的位置,意在打破世人对事物固有定位的常规思维,引导人们从更宏观、超脱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二十四向绝遮栏,非舌头人云心地”两句进一步说明在佛理的境界中,二十四向没有任何阻隔限制,同时强调这并非是靠言语能说清的,真正懂得的人明白这关乎内心的领悟,突出心性感悟的重要性和不可言说性。“也无贱,也无贵,眼耳鼻舌通身意”这几句直接表明佛理中众生平等的观念,不存在贵贱之分,同时通过“眼耳鼻舌通身意”,说明人的各种感官和意识都应在平等无分别的认知中发挥作用,体现了佛理对认知方式的独特见解。“无限山人不识龙,从前总是虚劳费”此句以“山人不识龙”作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许多世人如不识龙的山人一般,盲目追求外在虚幻的东西,却始终不得要领,导致以往的努力都成了徒劳,批判世人的无知与迷惑。“千峰万峰连不断,左右逢源无别水”两句通过描绘连绵不断的山峰和无处不在的水,以自然景象作喻,暗示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圆融一体的佛理,让抽象的禅意变得具体可感。“荣华富贵几遭埋,益子荫孙无变己”这两句指出荣华富贵往往会被埋没消逝,即使想为子孙谋福利,也不应迷失自我改变本心,告诫人们不要过分执着于世俗的名利,要坚守内心的本真。“蓦直下,无忌讳,司马头陀没意智”三句鼓励人们放下顾虑、无所忌讳地去探寻真理,同时借“司马头陀没意智”,以一种略带诙谐的方式,批判那些看似有智慧实则拘泥于表象的认知,强调应突破常规思维。“随机设化谩留名,个个趁獐失即麂”两句说明佛菩萨随机设化,本无意留名,可世人却如同追逐獐子而失去鹿一般,因追逐外在的声名而迷失自我,深刻地揭示了世人的盲目与愚昧。“更迷己,寒静清明争挂纸”此句以清明时节人们争着挂纸祭祀的行为为例,指出人们在这种行为中进一步迷失自我,只注重外在形式,却忽略了行为背后的本质意义和内心的真正感悟。“岂知空界现圆融,不顾浅深捞水底”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反问世人不知空界圆融的道理,如同不顾水的深浅盲目去捞水底之物,徒劳无功,再次强调应领悟佛理中空界圆融的真谛,避免陷入无谓的执着与迷惑。
上一篇:宋·释印肃《颂古九十八首其一》
下一篇:宋·释印肃《颂证道歌·证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