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娉娉袅袅十三余":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岁左右的年纪,
# 十三余:言其年龄。,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
"豆蔻梢头二月初":如同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 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春风十里扬州路":扬州城十里长街繁华热闹,春风吹拂,
"卷上珠帘总不如":众多歌女卷起珠帘卖俏,可都比不上她。
# 不如:比不上。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对一位扬州歌妓美丽容颜与绰约风姿的极力赞美,表达了诗人与她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即将分别时的惜别之意。诗人以细腻笔触,从多个角度刻画歌妓的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她的欣赏与喜爱,同时借赞美与惜别,展现出自己在扬州幕僚生活中的一段美好回忆,以及对这段感情的珍视。
2. 写作手法
比喻:“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将十三余的歌妓比作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豆蔻花在南方常被用来比喻处女,其含苞待放的形态与少女的青春娇美相契合,形象地描绘出歌妓身姿轻盈、青春妙龄的特点,使抽象的美变得具体可感,生动且新颖。烘托:“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通过描写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华,众多歌女卷起珠帘卖俏的场景,来烘托出这位歌妓的美丽。以扬州众多佳丽的美作为铺垫,凸显出她在诗人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起到众星捧月的效果。侧面描写:全诗正面描写歌妓美丽的仅有“娉娉袅袅十三余”一句,其余通过花的比喻、扬州的繁华以及其他佳丽的衬托等侧面描写,来展现她的美。这种侧面描写手法,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联想中感受歌妓的魅力。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娉娉袅袅十三余”,短短七字,便勾勒出歌妓身姿轻盈美好的形象,虽未直接提及容貌,却让读者能想象出其青春灵动之态。“豆蔻梢头二月初”,以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少女,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歌妓的娇美与纯真,不仅写出人似花美,更体现花因人艳,比喻精妙绝伦。后两句“春风十里扬州路”,描绘出唐代扬州城的繁华,十里长街,车水马龙,歌台舞榭林立,美女如云,渲染出热闹非凡的氛围。“卷上珠帘总不如”,在如此繁华且美女众多的扬州,所有卷起珠帘的歌女都比不上诗人心中的她,通过对比与烘托,将这位歌妓的美推向极致,突出她在诗人心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4. 作品点评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构思精巧,笔法灵动。开篇写意中人,勾勒其体态风姿。接着以花喻人,让花与人的美相互映衬。随后将视角拓展到春城闹市,为意中人搭建广阔舞台。再回归美人,凸显其出众魅力,最终成功烘托意中人形象。短短二十八字,杜牧将诗意转换与推进处理得游刃有余。在文学创作需不断创新的要求下,他在形容取喻上独辟蹊径,把花喻人运用得契合情境,赋予其新活力。由此可见,杜牧凭借此诗彰显出非凡的才情,以独特视角和高超技艺,成就了这首别具一格的佳作。
上一篇:唐·李贺《美人梳头歌》
下一篇:唐·白居易《秋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