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跨苍天":慈恩寺塔高超出穹庐似的青天之外,
# 苍天:青天。天:一作“穹”。,高标:指慈恩寺塔。标:高耸之物。
"烈风无时休":强劲的风吹得没有休止的时候。
# 休:停息。,烈风:大而猛的风。
"自非旷士怀":假若没有心胸开阔之人的胸怀,
# 旷:一作壮。,旷士:旷达出世的人。
"登兹翻百忧":登上此楼反而会触景生情,生出许多忧愁。
# 翻:反而。,兹:此。
"方知象教力":登上慈恩寺塔极目远驰,方知佛教的威力之大,
# 象教:佛祖释迪牟尼说法时常借形象以教人,故佛教又有象教之称。佛塔即是佛教的象征。
"足可追冥搜":足可以构思佳作,探寻胜境。
# 冥搜:即探幽。,足:一作“立”。
"仰穿龙蛇窟":仰面穿过弯曲的磴道,
# 龙蛇窟:形容塔内磴道的弯曲和狭窄。
"始出枝撑幽":方才走出支木交错的暗处,终于登上顶层。
# 幽:幽暗。,枝撑:指塔中交错的支柱。,出:一作“惊”。
"七星在北户":夜间在塔上仰观北斗七星好像在塔的北窗口,
# 北户:一作“户北”。,七星:北斗七星,属大熊星座。
"河汉声西流":耳边仿佛听到银河的水声向西流动。
# 河汉:银河。
"羲和鞭白日":白日登塔仰视天空,那羲和鞭赶太阳迅速西进,
# 鞭白日:言日行之快,如鞭促赶。,羲和:古代神话中为太阳驾车的神。
"少昊行清秋":秋神少昊给人间带来了清秋。
# 少昊:古代神话中司秋之神。
"秦山忽破碎":俯看终南诸山忽若破碎成块,
# 破碎:终南诸峰,大小错综,登高眺望,山峦如破碎。,秦山:指长安以南的终南山,山为秦岭山脉一部分,故云秦山。
"泾渭不可求":泾渭之水清浊也难以分辨。
# 不可求:难辨清浊。,泾渭:泾水和渭水。
"俯视但一气":从上往下一眼望去,只是一片空蒙,
# 一气:一片朦胧不清的样子。,但:只是。
"焉能辨皇州":哪还能辨出那里是都城长安呢?
# 皇州:京城长安。,焉能:怎能。
"回首叫虞舜":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
# 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
"苍梧云正愁":只见虞舜的寝陵苍梧之地正生起一片愁云。
# 苍梧:相传舜征有苗,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见《礼记·檀弓上》《史记·五帝本纪》。这里用以比拟葬唐太宗的昭陵。唐太宗受内禅于高祖李渊,高祖号神尧皇帝。尧禅位于舜,故以舜喻唐太宗。
"惜哉瑶池饮":痛惜啊!当年穆王与王母在昆仑瑶池饮酒作乐,
# 惜哉瑶池饮:《列子·周穆王》:“(穆王)升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穆天子传》卷四,记周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此喻指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宴骊山,荒淫无度。饮:一作“燕”。晏:晚。
"日晏昆仑丘":竟然喝到夜幕降临到昆仑山头。
# 晏:晚。
"黄鹄去不息":黄鹄不停地一个个远走高飞,
# 去不息:远走高飞。,黄鹄:即天鹅,善飞,一举千里。
"哀鸣何所投":哀哀鸣叫不止,不知前去投向何方?
"君看随阳雁":你们看那些追阳逐暖的群雁,
# 随阳雁:雁为候鸟,秋由北而南,春由南而北,故称。此喻趋炎附势者。
"各有稻粱谋":各自有着谋取稻梁的术算。
# 稻粱谋:本指禽鸟觅取食物的方法,此喻小人谋取利禄的打算。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此诗为唐代五言古诗,属登临咏怀题材,以写景抒怀结合政治讽喻为特色,通过描写塔的高峻、登临时的黄昏景色及俯视所见,追思唐太宗时代,借古讽今,指斥趋炎附势之人,揭露了李唐王朝的政治危机,表达出对政治时局的忧虑和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等句,诗人借登塔所见的黄昏黯淡景色,抒发内心对时局的忧虑和感慨。象征手法:“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表面写星象银河,实则暗示大唐王朝的命运如星辰般摇摇欲坠,时局如银河般变幻莫测,隐含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比手法:诗中“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将唐太宗时期的清明与当下唐玄宗的沉迷享乐进行对比,批判现实,表达对盛世的追思。虚实结合:“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实写登塔过程中穿越塔内曲折结构,“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则由眼前景想象俯瞰长安的景象,引发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开篇造势,直抒胸臆(首四句)“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以夸张手法极写大雁塔的高耸入云与风势凌厉,暗喻大唐帝国表面辉煌实则危机四伏。“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点明诗人登塔后的心境——不同于常人的闲情逸致,而是触发了对国运的深重忧虑,为全诗奠定沉郁基调。(次四句)“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由实入虚,从建筑奇观联想到佛教力量对人心的震慑。“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以“龙蛇窟”形容塔内盘旋的阶梯,既写攀登的艰辛,又暗喻时局的诡谲复杂,为后文的登高望远蓄势。(中八句)“七星在北户”四句通过星象河汉的奇幻描写,将物理空间的高度转化为精神境界的超越。“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由实转虚,表面写黄昏时分山河朦胧,实则隐喻安史之乱前社会矛盾的激化与政治的昏暗。“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以长安城的模糊难辨,暗示盛唐气象的消散。(末八句)“回首叫虞舜”四句借对唐太宗的追思,对比玄宗的荒淫(“瑶池饮”),表达对清明政治的向往。“黄鹄去不息”以高洁的黄鹄比喻贤士的被迫离去,“随阳雁”则讽刺趋炎附势者的自私短视。结尾两句“各有稻粱谋”尖锐揭露统治集团的腐败本质,将个人忧愤升华为对时代的深刻批判。全诗以登塔为线索,将空间的高度与思想的深度紧密结合,通过虚实交织的手法,在描绘壮丽景象的同时,深刻揭示了盛唐危机的根源,展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仁者胸怀。
4. 作品点评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为杜甫天宝十一年所作。彼时大唐盛世藏忧,此诗应运而生。诗中用词精妙,开篇以塔之高耸、狂风营造压抑氛围,借“百忧”奠定全诗基调,“鞭”“行”等字让诗句充满动态与情感。艺术上,情景交融,由雄浑壮阔之景融入个人忧思,层次丰富。其价值在于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诗人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相连,以敏锐视角洞察时代弊病,借诗句抒发强烈的责任感与忧患意识,超越普通登临诗,成为不朽之作。
# 《登慈恩寺塔》首云:“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不待云“千里”、“千仞”、“小举足”、“头目旋”,而穷高极远之状,可喜可愕之趣,超轶绝尘而不可及也。“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吴行清秋。”视东坡“侧身”、“引导”之句陋矣。“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岂特“邑屋如蚁冢,蔽亏尘雾间”、“山林城郭,漠漠一形;市人鸦鹊,浩浩一声”而已哉!人才有分限,不可强乃如此。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 范梈曰:承以“烈风无时休”五字,今人能之否?“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游、观寺诗,十字同到。周启琦曰:力可搏犀缚象。陆时雍曰:登高望远,一往寄情无限。钱光绣曰:淹密尽临眺之神。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钟云:“登望诗不独雄旷,有一段精理冥悟,所谓‘令人发深省’也,又评“旷士”、“冥搜”句云:“他人于此能作气象语,不能作此性情语,余谓信手乎平写去,而自然雄超,非力敌造化者不能。如“高标”句,气象语也,谁能接以“烈风无时休”?又谁能转以“旷士怀”、“翻百忧”?然出之殊不费力。“七星北户”“河汉西流”,已奇,而用一“声”字尤妙。“秦山”近在塔下,故云“忽破碎”,真是奇语。……末后“黄鹄”四句,若与塔不相关,而实塔上所见,语似平淡,而力未尝弱,亦以见“旷上”之怀,性情之诗也。“君看”正照题面诸公,其缜密如此。
明王嗣奭《杜臆》
# “高标”“烈风”,“登兹”“百忧”,岌岌乎有漂摇崩折之恐,正起兴也。“泾渭不可求”,长安不可辨,所以“回首”而思“叫虞舜”。“苍梧云正愁”,犹太白云“长安不见使人愁”也。唐人多以王母喻贵妃,“瑶池”“日晏”言天下将乱,而宴乐之不可为常也。
明末清初钱谦益《钱注杜诗》
# 同时诸公登塔,各有题咏。薛据诗已失传;岑、储两作,风秀熨贴,不愧名家;高达夫出之简净,品格亦自清坚。少陵则格法严整,气象峥嵘,音节悲壮,而俯仰高深之景,盱衡今古之识,感慨身世之怀,莫不曲尽篇中,真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矣。三家结语,未免拘束,致鲜后劲。杜于末幅,另开眼界,独辟思议,力量百倍于人。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下(按指“回首叫虞舜”以下)意有所托,即所谓“登兹翻百忧”也。身世之感,无所不包,却只说塔前所见,别无痕迹,所以为风人之旨。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后半“回首”以下”,胸中郁郁硉硉,不敢显岂,故托隐语出之。以上皆实境也。钱牧斋谓通体皆属比语,恐穿凿无味。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凭空写意中语入,便尔耸特;亦早伏后一段。前半写尽穷高极远、可喜可愕之趣,入后尤觉对此茫茫,百端交集,所谓“泽涵汪茫,千汇万状”者,于此见之。视同时诸作,其气魄力最,自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李子德云:岑作高,公作大;岑作秀,公作奇。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嘉州与少陵同赋《慈恩塔》诗,岑有“秋色正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四语,洵称奇伟;而上下文不称,末乃逃入释氏,不脱伧父伎俩。而少陵自首至结一气,横厉无前,纵越绳墨之外,激昂霄汉之表,其不可同年而语,明矣。
清黄子云《野鸿诗的》
上一篇:唐·于鹄《江南曲》
下一篇:唐·李贺《美人梳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