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竿落日溪桥上":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
# 两竿:这里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半缕轻烟柳影中":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 影:朦胧。
"多少绿荷相倚恨":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
# 相倚:形容荷叶密密层层地依偎在一起。,荷:荷叶。
"一时回首背西风":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秋声无不搅离心":秋天的声音都会扰乱客子离人的心绪,
"梦泽蒹葭楚雨深":云梦泽上芦苇苍苍,凄冷的秋雨下得很浓密。
# 蒹葭:指芦荻,芦苇。,梦泽:即云梦泽。唐李白《〈大猎赋〉序》:“楚国不过千里,梦泽居其大半。”
"自滴阶前大梧叶":雨滴自己滴到台阶前的大梧桐叶,
"干君何事动哀吟":关您什么事呢而作哀伤的吟唱。
# 干:触犯,冒犯;关连,涉及。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两首写秋景的七言绝句。第一首诗通过落日、烟柳、绿荷等意象,构建出秋日暮色的诗意画面。诗人巧妙组合景物,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自然融合,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第二首诗以秋雨、梧叶等意象,营造出萧瑟的秋日氛围。全诗充满秋意,字里行间流露淡淡愁绪,通过“倚恨”“哀吟”等词句,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描写中。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以“两竿落日溪桥上”为开篇,点明时间与地点。时间正处于“两竿落日”之际,既不在红日高悬之时,也不在暮色苍茫之中。读者眼前徐徐展开的这幅画卷,光线柔和,亮度适中,令人倍感舒适。地点则是“溪桥上”,表明诗人并非漫步岸边,亦非泛舟溪上,而是立足于桥上,为后文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设定了独特的视角。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描绘了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诗人的观察细致入微,用词精准独到。此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的“两竿落日”不仅字面上对仗工整,理路上也内在相联。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轻烟缭绕;又因落日尚有两竿之高,故而烟非浓重朦胧,而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且这“半缕轻烟”只飘荡在“柳影”之中,不浮现在日照之处。这前两句纯为景物描写,但从诗人选取的落日、烟柳之景中,可隐隐感到画面景色并不明快,而是略带暗淡;诗篇情调亦非开朗,而是略带感伤。这正是为引出下半首绿荷之“恨”而营造的合宜环境氛围。诗的三、四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生动刻画了从溪桥上所见荷叶受风之态。这两句诗以“多少”发问,引领诗句,呈现出与所写内容相辅相成的摇曳之美。上句用“相倚”二字托出青盖亭亭、簇拥水面的形态,下句则在“回首”前以“一时”二字,巧妙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的刹那动态。在古典诗词中,描写风荷的句子不胜枚举,其中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词中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尤为脍炙人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这几句词真切地描绘了荷的神韵。若仅取一点相较而言,杜牧的这两句诗将风荷的形态刻画得更为灵动,不仅笔下传神,且字里含情。在此,诗人既在写景时“随物以宛转”,精细入微地描绘风荷的形态、动态;又在感物时“与心而徘徊”,别有会心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态。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源自诗人心中的投射。诗人将自身情感倾注于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感情色彩观察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觉其似若有情,心怀恨事。于是,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表露,在不经意间融为一体。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惆怅与遗憾。第二首诗同样以秋天为背景,描绘了齐安(黄州)特有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惆怅与无奈。全诗通过刻画秋日的雨景,以淅淅沥沥的秋雨和阶前摇曳的梧桐叶,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秋雨画卷。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浸染着秋天的色彩,每一句话都透露出秋天的萧瑟,读来令人心生寒意。而诗中融入的“哀吟”等主观情绪,更是将那份愁苦与怨恨表达得如泣如诉,令人回味无穷,一唱三叹。
3. 作品点评
诗人以“秋色”为墨,将萧瑟秋意浸透每个字句,使全篇笼罩在清冷的审美氛围中。通过“倚恨”“哀吟”等情感意象的层层晕染,将主观愁绪与客观秋景熔铸为有机整体。这种“以我观物”的创作手法,既造就了“吟之身寒”的感官体验,又形成了愁思袅袅、余韵悠长的抒情效果,在反复吟咏中展现出唐代文人特有的感伤美学特质。
# 末二句风刺婉然,似指世变淡靡,不能向振者。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极失意时极有趣景,极无理话极入情诗,胸中别有天地。俊健有婉致。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小杜诗“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亦在南唐“吹皱一池春水”语之前,可证杜《黑白鹰》语。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上一篇:唐·张乔《蝉》
下一篇: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