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yuán
zhōu
chéng
chéng
zhāng
fén
cóng
shì

朝代:宋作者:魏野浏览量:4
xiāng
chù
zuì
qiān
chóu
shàng
biān
chéng
chéng
shàng
lóu
běi
lái
wéi
yǒu
yàn
hán
西
gèng
zhōu
shù
shēng
sài
jiǎo
gāo
hái
pài
jīng
dòng
liú
jūn
zuò
pín
guān
wéi
zhōng
hèn
gòng
nán
shōu

译文

处身在异乡,什么地方最能引发忧愁,那就是独自望远,登上这边城的城楼。暮色渐渐降临,昏黄中只见北来雁飞向南走,地域荒凉寒冷,往西去更没有郡州。听几声塞上号角,时而高越时而低咽响在楼头,一条辽远的泾河,冻成冰再不能东流。你作异乡贫穷的小官,我在异乡客居滞留,此中的离愁别恨,一样都悠长难收。

逐句剖析

"异乡何处最牵愁":处身在异乡,什么地方最能引发忧愁,

# 牵愁:牵动愁绪。

"独上边城城上楼":那就是独自望远,登上这边城的城楼。

# 边城:边境附近城镇。

"日暮北来惟有雁":暮色渐渐降临,昏黄中只见北来雁飞向南走,

# 惟:一作唯。,北来:从北面飞来。

"地寒西去更无州":地域荒凉寒冷,往西去更没有郡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听几声塞上号角,时而高越时而低咽响在楼头,

# 咽:低咽。,塞角:边塞上报时的号角。

"一派泾河冻不流":一条辽远的泾河,冻成冰再不能东流。

# 泾河:即泾水,北源出甘肃平凉,南源出甘肃华亭,东南流入渭水。,派:水的分流,这里泛指水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你作异乡贫穷的小官,我在异乡客居滞留,

# 贫官:清贫的官宦。

"此中离恨共难收":此中的离愁别恨,一样都悠长难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原州城呈张蕡从事》是北宋诗人魏野所作的七言律诗。此诗围绕羁旅之愁展开,首联以疑问起笔,道出愁绪源于独登边城城楼远眺,眼前荒寒之景触动心怀。颔联描绘原州冷落萧索的景致,将无尽孤寂之感融入其中。颈联从听觉与视觉两个角度,借景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尾联收束全诗,既写出友人作为异乡贫官的境遇,又表明自己漂泊为客的处境,凸显二人难以排解的离恨。整首诗写景境界高远开阔,情感基调苍凉悲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的创作时间尚无定论,诗人魏野与张贲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同乡还是友人,目前也缺乏确切考证。但从诗题将作品呈献给张贲来看,二人情谊应颇为亲近。原州在北宋时期,辖境涵盖今甘肃镇原及宁夏固原东部区域,属于当时的边疆地带。魏野是陕州(今河南陕县)人,长期隐居于陕州城东郊。至于他缘何、何时前往原州这个边城游历作客,相关信息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诗歌描绘了原州城荒寒冷落的景象,通过对登楼所见所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羁旅异乡的愁绪以及与友人同病相怜的离恨之情。

2. 写作手法

设问:首联以“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设问,自问自答,直接点明愁绪源于独登边城城楼,引发读者思考,同时为全诗奠定“愁”的基调,自然引出下文对所见所感的描写。情景交融:诗人将愁绪融入所见之景,如颔联中“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以北归雁群、荒凉边地之景,暗含漂泊之悲与客居之愁;颈联“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借呜咽号角、冻结河流,烘托出内心的凄凉悲切,使情与景自然交融。首尾呼应:首联以“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设问起笔,点明“愁”绪;尾联“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以贫官异客的离恨作结,再次强调愁情,首尾紧扣“愁”这一主题,使诗歌结构严谨,主旨突出。借景抒情:颔联“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借秋日黄昏北雁南飞、边地荒寒之景,抒发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与哀愁;颈联“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借塞角呜咽、泾河冰封之景,进一步烘托出苍凉悲切的心境,使情感表达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设问的方式开启诗篇。诗人先是自问,在异乡的诸多情境中,究竟何处最易勾起人的愁绪?随即自答,那便是孤身一人登上边远之地的城楼。身处异乡本就容易让人感到孤寂忧愁,更何况是形单影只地登上偏远边城的城楼呢。站在这边城的高处,极目远眺,边地的景色尽收眼底。而这具有边地特色的景色,最能触动客子心中的愁思。尽管诗人并未明言此意,但他将情感蕴含于景色之中,通过逼真的画面展现出来。如此一来,既为下文的抒写铺展开一幅宏伟的画卷,又定下了“愁”这一主题基调,与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开头风格颇为相似。颔联开始描绘塞外风光。在秋季的黄昏时分,诗人抬眼望去,眼前唯有振翅北归的雁群。尽管塞外平沙万里,荒无人烟,但北来的雁群却如同范仲淹笔下“衡阳雁去无留意”那般,毫不留恋地朝着南方的中原飞去。渐渐地,雁群在云边消失不见,诗人心中不禁涌起“何处行人不断肠”的愁怨。诗人的家乡本在中原,如今却不得不滞留西北边陲。望着那越飞越远的大雁,怎能不让他心生伤感。“地寒西去更无州”,此时虽还是秋天,但边地冬季来得早,早已天寒地冻、衰草连天。再往西去,就没有朝廷的州郡了。想到自己如同那身不由己、无依无靠的蓬草,被寒风吹落到这偏远荒凉的原州边城,诗人悲从中来。颈联紧承上文,继续进行情景描写。处于凄凉哀愁情绪中的诗人,偏偏又听到了几声时而高昂、时而呜咽的军中号角声,这让他本就凄凉悲切的羁旅心境又增添了几分哀愁。诗人站在原州城上放眼望去,只见泾河之水早已被冻住,不再流淌,更让人感觉“塞上风云接地阴”,仿佛顿生“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哀思。面对这穷荒野漠、碎丘幽壑,耳听声声号角、呼呼北风,一介书生脑海中浮现出“可怜无定河边骨”那惨不忍睹的景象,以及“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无穷感慨。尾联“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这两句表明,你在异乡担任小官,我在异乡为异客,我们心中的客愁,两人都难以排解。尾联以贫官和异客的离恨作结,与开头的“牵愁”相呼应,点明了诗歌的主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采用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的结构。抒情部分情感悲怆深沉,写景部分勾勒出萧瑟凄凉之景,情与景相互交融,极具感染力。作为一首边塞羁旅行役题材的律诗,其呈现出的萧瑟景象与悲怆情感,和盛唐边塞诗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异一方面源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另一方面则因作者与盛唐边塞诗人的身份差异:作者是消极遁世的隐士,而高适、岑参等属于积极进取的用世之士。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模写幽寂之趣,真所谓蝉蜕污浊之中,蜉蝣尘埃之表。

宋蔡正孙《诗林广记》

# 能做第二联壮阔语,说得自然。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西江月·佳人》

下一篇:宋·苏轼《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