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āi
xià

朝代:秦作者:项羽浏览量:1
shān
gài
shì
shí
zhuī
shì
zhuī
shì
nài
nài
ruò

译文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但时局对我不利啊,乌骓马跑不起来了。乌骓马不前进啊,我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

逐句剖析

"力拔山兮气盖世":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

# 兮:文言助词,类似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

"时不利兮骓不逝":但时局对我不利啊,乌骓马跑不起来了。

# 骓:意为顶级宝马。

"骓不逝兮可奈何":乌骓马不前进啊,我该怎么办,

# 奈何:怎样,怎么办。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

# 奈若何:拿你怎么办。若,你。,虞:即虞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垓下歌》乃西楚霸王项羽在败亡前夕所吟唱的诗作。这首诗凝练地回顾了项羽一生的辉煌功绩与豪迈气概,其间,对美人虞姬与名驹乌骓的怜惜之情溢于言表。彼时项羽身处汉军重重围困之中,诗里行间满是怨愤与无奈。全诗运用虚实结合之法,生动彰显出项羽叱咤风云的英雄气魄。虽篇幅短小,却容纳了丰富内容,寄寓了复杂情感:既有气吞山河的豪迈之气纵横捭阖,又有对身边人与物的缱绻深情婉转低回;既有睥睨天下的十足自信傲然流露,又有面对命运无常、自身渺小的沉重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项羽深陷垓下之围,误以为楚地已尽入汉军之手,惊惶间匆忙起身,借酒浇愁。他望着即将诀别的美人虞姬,看着心爱的骏马乌骓,悲从中来,忍不住唱出这首慷慨悲凉的《垓下歌》。吟罢此诗,项羽率部奋力突围,虽拼杀间杀伤众多敌军,却终究因兵力悬殊,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边自刎而亡,为其波澜壮阔的一生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楚辞体的诗,也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中塑造了叱咤风云的英雄项羽形象,首句以虚实结合之法彰显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气概;后两句笔锋一转,写因天时不利,名马难行,英雄陷入绝境,流露出对爱妾虞姬前途的忧虑。全诗虽篇幅短小,却深刻展现了英雄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与无奈,以及爱之深沉,抒发了项羽在绝境中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力拔山兮气盖世”,“气盖世”从虚处概括项羽在品德、能力、风度等方面超于常人,“力拔山”从实处展现其具体力量,虚实相生,生动凸显项羽叱咤风云的气概。直抒胸臆:“虞兮虞兮奈若何?”直接抒发项羽对虞姬前途的忧虑和面临绝境的悲叹,将其内心无比深沉的爱与痛苦直白展现,情感真挚强烈。对比:诗的首句塑造项羽盖世英雄形象,后两句写其因天时不利陷入绝境,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英雄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强化情感冲击。

3. 分段赏析

“力拔山兮气盖世”,此句高度凝练地概括了项羽叱咤风云的辉煌过往。项羽出身将门,年少时便气宇不凡,力能扛鼎,才情出众。他心怀鸿鹄之志,面对威风凛凛的秦始皇,竟敢发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迈之语。作为顶天立地的英雄,二十三岁时,他随叔父项梁举兵反秦,带领江东八千子弟投身起义洪流,很快便在各路起义首领中崭露头角。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与数倍于己的秦军展开殊死搏斗,奇迹般地击溃秦军主力,由此被各路诸侯推举为“上将军”。此后,他一路势如破竹,直捣咸阳,而后自封西楚霸王。然而,从这句诗中也能看出,项羽过度高估了个人力量,这成为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因素。“时不利兮骓不逝”,彼时,因天时不利,他的座驾——名马乌骓不再能奋勇前行,这让他陷入了失败的绝境而难以挣脱。在项羽看来,乌骓马是他建立丰功伟绩的关键依靠,有了它的相伴,自己便能所向披靡。可以说,他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与乌骓马的配合在打天下,他人对其事业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乌骓马的状态在他心中至关重要。“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身处绝境时的悲怆长叹。项羽遭汉军追击,退至垓下后陷入重重包围,落得众叛亲离的境地,营帐中仅剩下心爱的虞美人。夜不能寐的他,与虞姬默默相对,借酒消愁。忽然,四面楚歌传来,项羽大惊失色,惊呼“汉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此时的他深知已到穷途末路,绝望如潮水般袭来。曾经到手的王位、天下转瞬即逝,如今连心爱的女人和战马都难以保全。他忧心着他们的命运,实在不忍弃之而去。虞姬同样悲痛万分,含泪舞剑,并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毅然自刎,悲壮之情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垓下歌》乃西楚霸王项羽在濒临绝境、决意进行生死之战前夕所吟的绝命之词。此诗虽仅寥寥四句,却内蕴乾坤:既奔腾着气吞山河的豪迈霸气,又饱含着对爱妾、名驹的至情至性;既彰显出睥睨天下的卓然自信,又流露出面对命运无常时,对自身渺小的沉重喟叹。能以如此简短的篇幅,承载这般丰富的内容与复杂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

宋朱熹《楚辞集注》卷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五代·李煜《谢新恩》

下一篇:辽·萧观音《怀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