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liù
pàn
guān
wǎng
xiá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shuǐ
guó
qiū
fēng
shū
fēi
yuǎn
bié
shí
cháng
ān
mèng
shì
guī

译文

南国水乡的夜晚,阵阵秋风吹过,不免一丝凉意袭来,朋友啊,如此夜深风紧的时候,绝不是离开远行的最佳时辰。长安遥远,一切都恍如在梦里一样,不免终日心生萦念,什么时候才是再度归去的日子呢。

逐句剖析

"水国秋风夜":南国水乡的夜晚,阵阵秋风吹过,不免一丝凉意袭来,

# 水国:水乡。我国南方多河泽,故称水国。

"殊非远别时":朋友啊,如此夜深风紧的时候,绝不是离开远行的最佳时辰。

# 殊非:绝非。

"长安如梦里":长安遥远,一切都恍如在梦里一样,不免终日心生萦念,

"何日是归期":什么时候才是再度归去的日子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此诗为唐代李白所作五言绝句,借夜别友人抒写壮志难酬之慨。前两句以“夜深风紧”之景切入,借挽留判官待“天明风定”的殷勤致意,暗寓对现实时局的隐忧与对友情的珍视;后两句“匆匆别去叹劳苦”明写友人奔波之苦,实则以“何时到长安”之问,双关寄托诗人渴盼重返帝都、重获朝廷重用的功业之志。全诗以景衬情,于送别场景中融入身世之叹,既以“风紧夜寒”烘托离别愁绪,又以“长安萦念”隐喻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未竟抱负,在虚实相生间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熔铸一体,语约意丰,尽显盛唐文人“诗酒风流掩不住,青云志在庙堂中”的精神底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应作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赐金放还”后。彼时诗人因权贵谗毁被玄宗疏远,看似“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放之下,实掩藏“愿为辅弼”的壮志难酬之痛。诗中“何时到长安”之问,既是对友人归期的关切,更是双关自喻——长安作为帝国中枢,象征李白重返庙堂、再展宏图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也是一首送别寄怀与政治隐喻交织的抒情诗。李白以《送陆判官往琵琶峡》为载体,借夜别场景暗写仕途沉浮之思。前两句"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以凄清秋夜为背景,既实写挽留友人待天明风定的关切,更虚指盛世暗藏的政治寒流——"殊非"二字暗含诗人对天宝年间朝政隐忧的敏锐感知。后两句"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巧用双关:明问友人归期,实抒自身"赐金放还"后对庙堂的萦念,将送别之思升华为"济苍生"未竟的政治抱负。全诗以景起兴(秋风夜寒),以问作结(长安归期),在二十字间构建出"江湖夜雨十年灯"的时空张力,既见李白"清水出芙蓉"的天然诗风,更显其"大鹏一日同风起"的功业追求,堪称盛唐文人"身在草野,心系魏阙"的精神标本。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殊非远别时”的否定句式(本该良辰却成别离)反衬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凸显诗人对友人远行及自身失意的无奈。用典:“殊非远别时”呼应李白早年诗句“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以“殊非”替换“岂是”,用词更显决绝,深化对现实荒诞的批判。

3. 分段赏析

首句“水国秋风夜”以地域(水乡)与节候(秋夜)双扣送别场景,“秋风”裹挟萧瑟,既写自然气候之寒,更暗喻政治气候之凛——时值李白遭谗放逐,字里行间洇染着逐臣孤愤。次句“殊非远别时”凝含双重意蕴:表层是诗人以“夜寒风紧不宜行路”为由挽留友人,内里却影射天宝年间的政局动荡——盛世帷幕下危机四伏,正如这“殊非良辰”的秋夜,纵有凌云壮志亦难展翅。一个“殊非”,既黏稠着对友人的羁旅倦意,也沉淀着对大唐国运的隐忧,恰似太白另诗“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之变奏,以否定句式裂开现实与理想间的鸿沟,尽显盛唐诗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集体困境。

4. 作品点评

盛唐之世,国力鼎盛,水陆通衢纵横,士人漫游、使臣交聘蔚然成风,送别诗遂成时代强音。彼时诗家或泼墨山河以寄离思,或剖白胸臆直抒别绪,然传世者必以情真为骨、寄托为魂。李白此作,初读似“水国秋风夜”般素淡,细品则“长安如梦里”字字锥心——前者以“秋风”淬炼离愁,化水乡夜色为天涯孤寂;后者以“归期”叩击庙堂,将送别絮语翻作士人沉浮的终极诘问。杨慎谓之“岂是、殊非,愈出愈奇”,正因其于平白如话的二十字间,熔铸天涯倦客的苍茫心事,在盛唐送别诗的璀璨星河中,独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孤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太白诗:“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又曰:“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岂是”、“殊非”,变幻二字,愈出愈奇。

明杨慎《升庵诗话》

# 味首二句,似非长安送陆;陆已谪外为判官,此又送之往琵琶峡,因悲其去国日远也。

清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妙味在文字之外。严沧浪曰:语短意长,是五言绝妙接地。

不详伊豫松山、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中庸《听筝》

下一篇:唐·王昌龄《初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