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寂寞":忽然间陷入寂寞之中。
# 乍:正。
"帘栊静":门窗的帘幕寂静无声,
"夜久寒生罗幕":夜深了,寒意从丝罗帐幕中生出。
# 罗幕:丝织的帐幕。
"窗儿外、":窗户外面、
"有个梧桐树":有一棵梧桐树,
"早一叶、":早已一片、
# 早一叶:“一叶落”,《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两叶落":两片叶子飘落下来。
"独倚屏山欲寐":独自倚靠着屏风似的山形枕想要入睡,
# 屏山:即屏风。亦称“小屏山”,屡见《花间集》,参看上卷温庭筠《菩萨蛮》之一注。
"月转惊飞乌鹊":月亮转动,惊飞了栖息的乌鹊。
# 月转惊飞乌鹊:用曹操《短歌行》语。
"促织儿、":蟋蟀、
# 促织:蟋蟀。
"声响虽不大":叫声虽然不大,
"敢教贤、":却偏偏能让您、
# 贤:第二人称的敬语,相当于“您”。
"睡不著":无法安睡。
北宋词人
曹组(?~?),北宋词人。初字彦章,后字符宠,一作元宠,颍昌阳翟(今河南许昌)人。宣和三年特命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换武阶,任阁门宣赞舍人,为睿思殿应制。曹组性滑稽。政和年间,他以谐谑词闻名都下,时人称之“滑稽无赖之魁”。其现存词中,滑稽调笑者甚少,而多咏吟闲情小景、抒发羁旅情怀,造语新雅工稳。代表作品有《寒食辇下》《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婆罗门引·望月》等。著有《箕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闺情词。借秋夜帘栊静、寒生罗幕、梧桐叶落、月转惊鹊、促织声响的景象,写独倚屏山之人欲寐难眠的情景,表达了秋夜孤寂无依、因环境惊扰而烦闷难眠的情绪,透出深婉的寂寥之感。
2. 写作手法
白描:词中“帘栊静,夜久寒生罗幕”“早一叶、两叶落”等句运用白描,以极简练的文字勾勒场景。“帘栊静”直写窗棂的寂静,“寒生罗幕”简笔绘出深夜寒意,“一叶、两叶落”如实描摹梧桐落叶之态,不加修饰却精准呈现秋夜的清幽与萧瑟,尽显白描手法的质朴传神。意象组合:全词通过“帘栊”“罗幕”“梧桐”“月”“乌鹊”“促织”等构建意境,室内“帘栊静”“罗幕寒”与室外“梧桐叶落”“月惊乌鹊”“促织鸣”相呼应,静态与动态意象交错在一起,既营造出秋夜的寂寥氛围,又将环境与“独倚无寐”的心境相联系,让孤寂的情绪充分表达出来。烘托:“月转惊飞乌鹊”以月亮转动、乌鹊惊飞的动态景象,打破夜的宁静,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不宁;“促织儿、声响虽不大”则借蟋蟀细微却持续的叫声,烘托出秋夜的寂静,更凸显出主人公因声响而难以入眠的烦闷。铺垫:“乍寂寞。帘栊静,夜久寒生罗幕”先写出秋夜的寂静与寒意,营造出孤寂的氛围;“窗儿外、有个梧桐树,早一叶、两叶落”再以梧桐叶落的景象,进一步渲染秋夜的清冷与萧瑟。这些描写为下片“独倚屏山欲寐”却因各种声响难以入眠的情景做了铺垫,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主人公身处这样的环境中,难以安睡的合理性,使情感的抒发更加自然。通感:“窗儿外、有个梧桐树,早一叶、两叶落”体现了朦胧的视觉描写,透过窗看到梧桐叶悄然飘落,画面细微而朦胧;“促织儿、声响虽不大,敢教贤、睡不著”则是细微的听觉刻画,秋虫叫声虽轻却清晰可闻。这两句将视觉所见的叶落之静与听觉所闻的虫鸣之微相互对照,生动反映出其在孤寂中对细微动静的敏感,深刻展现了寂寞之人的心理状态,写法别致而细腻。
3. 分段赏析
上片写“乍寂寞”,一个“乍”字很是突兀,点明这寂寞来得突然。至于寂寞之前是何种心绪,又为何会突然陷入寂寞,作者没有丝毫铺垫,仅用这三个字,就直白道出了那一瞬的感受。“帘栊”两句描绘室内环境,着重写听觉上的“静”,而“罗幕”一词,又将室内的听觉感受引向了窗外的视觉景象,窗外的梧桐树孤零零地立着,一片两片叶子飘落,像是在诉说着凄苦与无奈。下片依旧是室内与窗外对照着写。屋里的人想靠睡觉驱散四面涌来的寂寞,窗外的月亮却在移动中,用清辉惊飞了栖息在梧桐树上的乌鹊。乌鹊惊飞的声响,自然也吵醒了想入睡的人,到后来,连窗外并不响亮的蟋蟀叫声,都让他翻来覆去睡不着。作者笔下的声响都不强烈:先是帘栊边的寂静,接着是落叶的细微声,再到蟋蟀的低鸣,都是些平日里几乎察觉不到的声音。可此刻,无论声响大小,都清晰地传入耳中,这其实正反映出屋里人内心的敏感与多思。
4. 作品点评
在《品令》中,作者巧妙地将细微的听觉与朦胧的视觉对照着来写。这种对照写法,生动地反映出一位寂寞人士的心理状态,其构思确实别具一格。同时,词的语言直白自然,像“敢教贤、睡不著”这样的句子,用通俗的口语道出了内心的细密思绪,给人以“粗白语说细密话”的印象。和那些故意追求词句含蓄隐晦的词人相比,曹组用坦诚的话语表达出深沉的心思,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
上一篇:宋·曹组《失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