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i
怀

朝代:宋作者:洪皓浏览量:1
xíng
nián
shì
lǎo
shuāi
qiū
mìng
chí
wèi
liú
liàn
zhǔ
qīn
guī
wèi
mèng
hún
cháng
rào
jiāng
tóu

译文

活了这把年纪,早已是人生的暮秋时节,本应复命却拖延未归,只因酷热被迫停留。眷恋君主、思念亲人,却终究无法归去,唯有梦中的魂魄,长久地萦绕在那大江的源头。

逐句剖析

"行年已是老衰秋":活了这把年纪,早已是人生的暮秋时节,

"复命稽迟为热留":本应复命却拖延未归,只因酷热被迫停留。

"恋主思亲归未得":眷恋君主、思念亲人,却终究无法归去,

"梦魂长绕大江头":唯有梦中的魂魄,长久地萦绕在那大江的源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怀母》是南宋诗人洪皓创作的七言绝句,现存版本收录于《鄱阳集》。全诗借“老衰秋”“复命稽迟”等意象,抒发诗人出使金国被羁留时,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与忠君报国的矛盾心境。诗中“恋主”体现对朝廷的忠诚,“思亲”流露对家人的眷恋,而“归未得”的现实让这份情感更显沉重。以“大江头”为情感载体,凭梦境描写,构思出思念图景。全诗语言质朴,于日常叙事中见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洪皓(1088~1155),南宋文学家。字光弼,饶州鄱阳(今江西)人。政和进士,建炎三年,奉命出使金朝,被扣十余年。其拒绝金人所授官职,屡次秘密派人密奏金朝虚实。绍兴十二年,被释归宋,授徽猷阁直学士。洪皓见秦桧即言不可苟安钱塘,为桧所忌。贬居英州九年,后徙袁州,至南雄州病死。谥忠宣,赠太子太师。洪皓好古博雅,善琴棋,书无所不读,尤熟于杜诗。其奏札《又跋金国文具录札子》叙事详备,而其他奏札亦正气凛然,坦诚明快。洪皓的诗词多留居金国所作,多表现忠贞之志、乡关之思、念母之情。作品有《都驿亭诗》《食羊次韵》《木兰花慢·中秋》等。著有《鄱阳集》《松漠纪闻》《金国文具录》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绍兴元年(1131年),洪皓以礼部尚书出使金国,因拒仕伪齐遭流放冷山,被羁留十五年(1131-1143年)间写下此诗。诗中“复命稽迟”直指未竟归国使命的困顿,“老衰秋”既暗喻年逾四旬的生理状态,亦映射南宋时局的动荡。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思乡诗。诗中描述了诗人年届老境却因受阻未能复命、归乡不得的境况,既写自身衰老之态,又叙滞留之困。表达了对君主的忠诚、对亲人的思念,以及身处异乡无法归家的无奈与悲苦,情感真挚深沉。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行年已是老衰秋,复命稽迟为热留。”句中通过“老衰秋”以秋喻人生暮年,“复命稽迟”聚焦现实处境,“复命”关联臣子使命,“稽迟”点出滞留未归的困顿,暗含对职责未竟的焦灼。二者抒发了诗人出使金国被羁留时,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与忠君报国的矛盾心境。虚实相生:“梦魂长绕大江头”句现实中“归未得”的缺憾,在梦境的“长绕”中得到精神补偿,却又因“梦”的虚幻性更显现实的无奈。这种虚实相生将现实中的羁留与梦境中的归乡形成强烈对比。

3. 分段赏析

首句“行年已是老衰秋”以“老衰秋”作喻,将自身年岁比作万物凋零的深秋,既点明生理上的衰老(“老衰”),又以“秋”的萧瑟意象烘托生命暮年的苍凉感。“已是”二字带着一种对时光流逝的默认与无力,为全诗奠定沉郁的基调。次句“复命稽迟为热留”转入现实困境:本应“复命”(执行任务后回报)却拖延未归,只因“热”(可能指酷暑、疾病,或借指某种阻碍)被迫滞留。“稽迟”一词显露出对未能按时完成使命的愧疚与不安,“为热留”则点出客观原因,暗含身不由己的漂泊感。第三句“恋主思亲归未得”直抒胸臆,将情感聚焦于“恋主”(对君主的忠诚)与“思亲”(对家人的思念),二者交织成强烈的归乡动力;而“归未得”三字是关键转折,展现愿望与现实的冲突,越是渴望回归,越凸显未能如愿的遗憾与焦灼,忠诚与亲情在此刻都化作“归不得”的苦涩。末句“梦魂长绕大江头”以虚写实,将情感从现实的“归未得”转向梦境的执着:肉身虽困于他乡,梦魂却不受束缚,始终萦绕在“大江头”(可能是故乡的方位,或归途的标志)。这一句以“长绕”二字,将无法实现的归乡愿望转化为精神上的执念,让无形的思念有了具体的寄托,比直白的抒情更显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洪皓《山顶花》

下一篇:宋·洪皓《聚道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