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gāo
tíng

朝代:宋作者:罗与之浏览量:1
zhuó
zhuó
céng
huī
jiàn
西
cháng
qiáo
zhào
lán
shí
guāng
miǎo
mǎng
hán
jiàn
shān
dài
méi
gōng
chéng
fēi
běn
zhì
sān
qiū
guī
chí
shǐ
zhōng
wéi
yǒu
tiān
suí
xiào
què
jīng
zhāo
diào

译文

明亮的夕阳渐渐向西沉落,我停下长桥上的船桨,身倚栏杆。湖面广阔浩渺,如一面寒冷的镜子浮在水上,山色隐隐约约,好似女子淡淡的黛眉。一叶扁舟取得功名并非我的本意,可这秋去秋来,归乡的思绪为何如此迟缓。始终只有像天随子(陆龟蒙)那样的人,能笑着拒绝官府的征召,回去整理钓丝过隐居生活。

逐句剖析

"灼灼曾晖渐欲西":明亮的夕阳渐渐向西沉落,

"长桥弭棹倚栏时":我停下长桥上的船桨,身倚栏杆。

"湖光渺漭浮寒鉴":湖面广阔浩渺,如一面寒冷的镜子浮在水上,

"山色依稀抹黛眉":山色隐隐约约,好似女子淡淡的黛眉。

"一舸功成非本志":一叶扁舟取得功名并非我的本意,

"三秋归思亦何迟":可这秋去秋来,归乡的思绪为何如此迟缓。

"始终唯有天随子":始终只有像天随子(陆龟蒙)那样的人,

"笑却旌招理钓丝":能笑着拒绝官府的征召,回去整理钓丝过隐居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三高亭》是南宋诗人罗与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主题上,此诗通过对傍晚湖光山色的描写及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内容上,先写夕阳西下时倚栏所见的山水美景,再由景及情,引发对功名利禄的思考和归乡之念。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借景抒情、用典等手法。首联点明时间和地点;颔联细腻描绘湖光山色;颈联转入抒情,表达功成非志、归思悠悠;尾联以陆龟蒙笑拒旌招的典故收束,强化隐逸主题。此诗风格蕴藉,借景抒情自然流畅,用典贴切,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和对古人的追怀,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人生志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罗与之(?~?),宋代诗人。字与甫,一字北涯,号雪坡,螺川(今江西吉安)人。理宗端平年间,累举不第,遂归隐,浪迹江湖间。晚年潜心性命之学,其诗多写山水景物和隐逸趣味,诗作为刘克庄所赏。著有《雪坡小稿》2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歌描绘了夕阳西下时长桥停舟倚栏所见的湖光山色,体现了对功成名就的淡然态度,抒发了秋日思乡之情,以及对天随子(陆龟蒙)拒绝征召、归隐垂钓生活的向往与赞赏。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灼灼曾晖渐欲西”“湖光渺漭浮寒鉴,山色依稀抹黛眉”句,以“灼灼曾晖”“浮寒鉴”“黛眉”等视觉意象,构建暮色中山水交融的立体图景,“浮寒鉴”以镜喻湖,新颖别致。比喻:“湖光渺漭浮寒鉴”句,以“寒鉴”(清冷的镜子)喻湖面,凸显湖水清澈平静、光洁通透,且“寒”字强化静谧氛围,“浮”字赋予画面动态感。用典:“始终唯有天随子,笑却旌招理钓丝”句,巧用晚唐陆龟蒙(自号天随子)隐居典故,该典原指陆龟蒙拒绝征召、扁舟垂纶,诗人直接以“天随子”代指其人,用“笑却旌招理钓丝”细节将隐逸行为具象化,表明对其人生选择的追慕,强化超然物外的情志。互文:“始终唯有天随子,笑却旌招理钓丝”句,“理钓丝”与晚唐陆龟蒙(天随子)隐居笠泽、垂钓自适的事迹形成互文,通过典故与诗句的相互映照,强化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细节描写:“笑却旌招理钓丝”句,以“理钓丝”的细节动作,将抽象的“超然物外之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为意象,使人生志向的表达更具画面感与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三高亭》首联“灼灼曾晖渐欲西,长桥弭棹倚栏时”点明时间与地点,以“灼灼曾晖”描绘夕阳西下的灿烂,“长桥弭棹”勾勒诗人停舟倚栏的悠然姿态;颔联“湖光渺漭浮寒鉴,山色依稀抹黛眉”运用比喻手法,将浩渺湖水比作寒镜,朦胧山色喻为黛眉,细腻展现山水的柔美秀丽;颈联“一舸功成非本志,三秋归思亦何迟”直抒胸臆,表达功成名就并非本心,秋意渐浓时归乡之念愈发急切;尾联“始终唯有天随子,笑却旌招理钓丝”巧用陆龟蒙典故,借其拒绝朝廷征召、悠然垂钓的形象,含蓄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罗与之《玉梁道中杂咏》

下一篇:宋·罗与之《玉梁道中杂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