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shān
tóu
lóng
dòng

朝代:宋作者:罗与之浏览量:1
mén
luó
yōu
yǎn
jiè
zhēng
róng
shí
duàn
rén
quán
liú
jiàn
niǎo
míng
gāo
yún
wèi
sàn
qiū
wǎn
cǎo
yóu
róng
zuò
jiǔ
guī
yōu
rán
shì
niàn
qīng

译文

攀着藤蔓走进幽深的山谷,眼前的景象愈发高峻奇特。陡峭的石壁隔断了行人的踪迹,泉水流动声中夹杂着鸟儿的鸣叫。太阳升高了云彩却还没有散开,深秋时节草木依然繁盛。在这儿坐了很久都没有回家的念头,悠闲自在中尘世的思虑变得淡薄。

逐句剖析

"扪萝入幽谷":攀着藤蔓走进幽深的山谷,

"眼界益峥嵘":眼前的景象愈发高峻奇特。

"石壁断人迹":陡峭的石壁隔断了行人的踪迹,

"泉流间鸟鸣":泉水流动声中夹杂着鸟儿的鸣叫。

# 间:自注:去。

"日高云未散":太阳升高了云彩却还没有散开,

"秋晚草犹荣":深秋时节草木依然繁盛。

"坐久无归意":在这儿坐了很久都没有回家的念头,

"悠然世念轻":悠闲自在中尘世的思虑变得淡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玉笥山投龙洞》是南宋诗人罗与之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登山览胜为脉络,首联写诗人攀援藤蔓进入幽谷,视野渐显奇峻;颔联描绘石壁隔绝人迹、泉流与鸟鸣交织的幽静之景;颈联刻画日高云绕、晚秋草茂的独特风光;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久坐忘归,尘世杂念渐轻。全诗描绘了“登洞”的所见所感,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幽谷的清幽与生机,将自然之景与超然心境相融合,既展现了山水之美,又传递出诗人沉醉自然、淡泊世务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罗与之(?~?),宋代诗人。字与甫,一字北涯,号雪坡,螺川(今江西吉安)人。理宗端平年间,累举不第,遂归隐,浪迹江湖间。晚年潜心性命之学,其诗多写山水景物和隐逸趣味,诗作为刘克庄所赏。著有《雪坡小稿》2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纪游诗。此诗描绘了诗人攀登玉笥山、探访投龙洞时所见的幽深景致,展现了山间的雄奇与清幽,表达了诗人沉醉自然、超脱尘世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首联“扪萝入幽谷,眼界益峥嵘”以诗人的行动开篇,“扪萝”二字细致描绘出攀援藤蔓的动作,既展现了山路的崎岖难行,又暗含着诗人探幽寻胜的兴致。“幽谷”点明所处环境的深邃,而“眼界益峥嵘”则写出进入山谷后,眼前山景愈发雄浑奇崛的景象,用“峥嵘”一词精准勾勒出山川的险峻与壮阔,也流露出诗人初见此景的惊叹。颔联“石壁断人迹,泉流间鸟鸣”聚焦山谷中的幽静之景。“断”字用得精妙,直接点出此处人迹罕至,隔绝了尘世的喧嚣,凸显出山谷的静谧。而“泉流”的潺潺之声与“鸟鸣”的清脆之音相互交织,看似是动态的声响,实则以动衬静,让山谷的清幽显得更加突出,仿佛这些声音是山谷空寂中的灵动点缀,更显环境的空灵。颈联“日高云未散,秋晚草犹荣”将视角转向时间与季节。“日高云未散”描绘出太阳升高却仍有云雾缭绕的景象,给山谷增添了一层朦胧的神秘感;“秋晚草犹荣”则打破了秋日草木凋零的固有印象,在深秋时节依然展现出草木繁茂的样子,字里行间满是对自然顽强生命力的赞叹,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细致的观察与由衷的欣赏。尾联“坐久无归意,悠然世念轻”由景生情,收束全诗。“坐久无归意”写出诗人沉醉于山水之间,久久不愿离去的状态,可见其对眼前景致的深深眷恋。“悠然世念轻”则直抒胸臆,表现出在自然山水的熏陶下,尘世的烦忧渐渐消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罗与之《舟次赤壁》

下一篇:宋·罗与之《玉梁道中杂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