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íng

朝代:宋作者:杨炎正浏览量:1
zhū
diǎn
diǎn
tuán
shuāng
fēn
lěng
shā
chuāng
jǐn
shū
dào
cháng
duàn
yān
shuǐ
máng
máng
zhēng
yàn
jìn
sài
hóng
鸿
xiáng
fēng
qiáng
lán
gān
chù
yòu
shì
fān
jìn
xié
yáng

译文

点点露珠仿佛要凝聚成霜。散发的寒意透到纱窗上。远方的书信迟迟不到,令人肝肠寸断,因为茫茫的烟水将彼此阻隔。远飞的燕子都已归尽,边塞的大雁在天空翱翔。凝视着风中的船帆。在曲折的栏杆处,又是一种景致,一直倚靠着直到夕阳西下。

逐句剖析

"露珠点点欲团霜":点点露珠仿佛要凝聚成霜。

"分冷与纱窗":散发的寒意透到纱窗上。

"锦书不到肠断":远方的书信迟迟不到,令人肝肠寸断,

"烟水隔茫茫":因为茫茫的烟水将彼此阻隔。

"征燕尽":远飞的燕子都已归尽,

# 征燕:因燕子春日北来,秋天南去,故称。

"塞鸿翔":边塞的大雁在天空翱翔。

# 塞鸿:鸿雁春飞塞外,秋归江南,故称。

"睇风樯":凝视着风中的船帆。

# 睇风樯:注视来往行驶的船只,指等待行人归来。

"阑干曲处":在曲折的栏杆处,

"又是一番":又是一种景致,

"倚尽斜阳":一直倚靠着直到夕阳西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诉衷情》是杨炎正所作的一首意境凄美、情感深婉的词作。开篇以露珠将凝霜、寒意入纱窗之景,渲染出清冷孤寂氛围,奠定全词惆怅基调。接着,词人因锦书不至,面对茫茫烟水,肝肠寸断,直抒思念与无奈之情,将内心的焦灼与愁苦展露无遗。下阕中,征燕远去、塞鸿翱翔,暗示时光流逝与期盼落空,而词人凝望风樯的举动,更凸显其对远方之人的殷切期待。结尾处,词人于阑干曲折处静倚,直至斜阳西下,借这一画面,含蓄传达出内心复杂难明的情感,既有对往昔的追忆,又有对现状的怅惘。全词借景抒情,层层递进,将词人的思念、期盼、失望与落寞等情绪交织融合,生动展现出一段深沉真挚的情思,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杨炎正(1145~1217?),南宋词人。字济翁,号西樵,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宁宗庆元二年进士,初仕宁远(今属湖南)主簿,嘉定三年改大理司直,后知象州、藤州、琼州。杨炎正工词,早年入辛弃疾幕,相从甚久,交谊亦深,词风也颇相近。其词作长于炼字炼句,写景语句清丽工巧,也有“婉曲而近沉著,新颖而不穿凿”之作。词作如《水调歌头·登多景楼》《蝶恋花·别范南伯》。其词集名《西樵语业》。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露珠点点欲围霜”:开篇诗人描绘出一幅清冷的画面,点点露珠仿佛即将凝结成霜,渲染出一种秋意渐浓、寒凉初显的氛围,这细微的自然景象,为全词奠定了清寒孤寂的情感基调。“分冷与纱窗”:此句承接上句的寒意,进一步点明这股清冷之气透过纱窗,侵入室内,也侵入了词人的内心世界。“分冷”二字将无形的寒意具象化,仿佛它有意识地将寒冷分给纱窗,再传递给词人,愈发凸显出环境的凄清以及词人的孤寂之感。“锦书不到肠断,烟水隔茫茫”:词人因迟迟等不到远方寄来的书信,内心痛苦到肝肠寸断。“锦书”在古典诗词中常指代爱人或友人的书信,这里暗示着词人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而“烟水隔茫茫”则描绘出眼前一片烟雾弥漫、江水茫茫的景象,象征着两人之间被遥远的距离和难以逾越的阻隔分开,进一步加深了词人因音信不通而产生的孤寂与遗憾之情。“征燕尽,塞鸿翔”:征燕已然飞尽,塞鸿却在天空翱翔。征燕的离去,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美好事物的消逝;塞鸿的飞翔,一方面展现出秋日天空的辽阔,另一方面,塞鸿常被视为传递书信的使者,可此时它虽飞翔于天际,却未能带来词人期盼的消息,更增添了词人内心的失落与怅惘,暗示着旅途的孤独与无助。“睇风樯”:词人凝望着风中的船帆,眼中满是期待。风樯所在之处,或许是远方思念之人归来的方向,一个“睇”字,将词人专注、殷切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体现出他对远方之人的深切盼望。“阑干曲处,又是一番,倚尽斜阳”:词人倚靠在曲折的栏杆旁,就这样一直望着,直到斜阳西下。在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词人经历了种种思绪的翻涌。“又是一番”含蓄地表达出内心复杂难明的情感,或许有对往昔的回忆,或许有对现状的无奈,或许有对未来的迷茫。“倚尽斜阳”则以景语作结,生动展现出词人孤独、落寞的身影,沉浸在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中,久久不愿离去,营造出一种悠远深长、充满惆怅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炎正《相见欢·江湖万里征鸿》

下一篇:宋·杨炎正《满江红·典尽春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