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夕临大荒":在这个偏远的地方,每当傍晚来临,
# 大荒:指极其偏远荒僻的地方。
"朔风轸归虑":北风呼啸,归家的思虑就更为浓烈。
# 轸归虑:意为归家的思虑使人心痛。轸:痛。,朔风:北风。
"平沙万里余":荒漠一望无际,
"飞鸟宿何处":鸟儿又将在哪里栖息呢。
"虏骑猎长原":远处能够看到突厥骑兵在荒原上围猎的场面,
# 虏骑:指塞北匈奴骑兵,此处指突厥等少数民族骑兵。
"翩翩傍河去":之后又看到他们骑着马儿沿着河边轻疾离去的身影。
# 翩翩:形容马骑轻疾的样子。
"边声摇白草":白草摇曳于无尽的边声之中,
# 边声:边地所特有的声响。
"海气生黄雾":湖泊上的雾气在夕阳的照射下也变成了黄色。
# 海气:指湖泊上的雾气。
"百战苦风尘":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身经百战,
"十年履霜露":十年以来,饱受风霜之苦。
"虽投定远笔":虽然早年立志学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边塞,
# 定远:指定远侯班超。
"未坐将军树":尽管身经百战,到如今却一直未能建立像大树将军冯异那样的功业。
"早知行路难":早知道投笔从戎立功边塞之路是如此艰难,
# 行路难: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悔不理章句":还不如埋头钻研一辈子经学算了。
"秋草马蹄轻":将士们踏着秋日的衰草纵马疾驰,
"角弓持弦急":手挽强弓。
# 持弦:张弦。,角弓:指用兽角装饰的硬弓。
"去为龙城战":将士们马不停蹄地赶往龙城参战,
# 龙城: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在今蒙古国境内。
"正值胡兵袭":突厥军队正在大肆侵犯边境。
"军气横大荒":战斗的气氛笼罩了整个荒原,
"战酣日将入":太阳都快落山了,可是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
"长风金鼓动":战斗终于取得了胜利,
# 金鼓:分别指钲和鼓,是古时军中用于号令的两种乐器。
"白露铁衣湿":将士们奉命留下来驻守南庭。
"四起愁边声":天荒地老,四下里边声起伏,长此以往,将士们的思乡情结随之油然而生,
"南庭时伫立":他们不时伫立南望,盼望着回到自己的家乡。
# 南庭:指南匈奴单于的住处。
"断蓬孤自转":荒野中飞蓬随风飘转不定,
# 断蓬: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寒雁飞相及":天空上一队秋雁结队飞过。
"万里云沙涨":傍晚时分,天空中云层骤起,似乎和荒原融为了一色,
# 云沙:白云和黄沙,这里指边塞风光。
"平原冰霰涩":一会儿整个荒原全部笼罩在了纷纷大雪之中。
# 冰霰:下雪前或下雪时降落的白色冰晶。
"惟闻汉使还":战士们思归情切,
"独向刀环泣":禁不住对着刀环哭泣起来。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也是一组描写边塞战争的诗。第一首诗描写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未竟而萌生短暂悔意,表达了诗人功业难成、前路徘徊的矛盾心绪。第二首诗表现了边塞征战中的思归之苦。
2. 写作手法
用典:“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定远”即定远侯班超。《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投笔从戎,后通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将军树”,《后汉书·冯异传》记载,刘秀的部将冯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冯异后来因功而荣登“云台二十八将”之列。这两句是说虽然早年立志学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边塞,尽管身经百战,到如今却一直未能建立像大树将军冯异那样的功业。借用典故,抒发了功业难成,歧路徬徨的矛盾心情。比喻:“飞鸟宿何处”这句,把无处栖息的飞鸟比作漂泊在边疆的战士,借鸟儿找不到住处的无奈,写出战士对自己未来的迷茫,含蓄地表达诗人对前途的迷茫。动静结合:“虏骑猎长原”写敌军动态,“海气生黄雾”绘静态荒景,动态的紧张与静态的肃杀交织,既展现边塞战事的潜在威胁,又以环境的死寂反衬战士内心的焦灼。融情于景:先以“草木黄”“边声”“黄雾”等苍凉意象渲染边塞环境,再用“霜露沾甲”“蓬草无依”等细节强化苦寒之感,最后以“冰霰暴雪”的极端天气烘托思乡之痛,景物描写随情感递进,形成“壮阔—悲凉—凄怆”的节奏变化。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以“大荒”点明边陲荒僻,“朔风”呼啸加剧归乡之痛;“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以飞鸟无栖反衬人在边塞的孤苦,恶劣环境更添思乡之情。“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写突厥骑兵在荒原驰猎,暗示边地危机四伏,战士需时刻戒备;“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以白草摇曳、黄雾弥漫的肃杀之景,呼应开篇的苍凉氛围。“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道尽十载征战的风霜艰辛;“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以班超投笔从戎、冯异立功封侯的典故,自比虽有报国志却无建功业的遗憾。“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以乐府旧题“行路难”感慨从戎艰辛,直言若早知前路坎坷,不如潜心治学,流露功业难酬的无奈。第二首:“边秋草尽黄,烽火正相望”以秋草枯黄的萧索背景,引出烽火连天的紧张战事;“阵云连朔气,刁斗夜恒扬”写战云与寒气交织,刁斗声彻夜不绝,渲染战场肃杀氛围。“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状写敌军陈兵北疆、气焰嚣张,“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以羽书如电、烽火昼燃,极言军情急迫。“蒲海晓霜凝,轮台寒月照”以蒲昌海的寒霜、轮台的冷月,烘托戍边苦寒;“无由睹家乡,独以芳年笑”直抒远离家乡的怅惘,青春在边疆空耗的悲凉。“战袍应解水,宝马渐随尘”以战袍浸透汗水、宝马沾满尘埃,写征战艰辛;“闻道河阳近,犹言塞路长”以“河阳近”与“塞路长”的反差,暗喻归乡无期,尾句“年年战骨多,不忍见京尘”以累累战骨与京华烟尘对比,将戍边的悲壮与思乡的沉痛推向高潮,读来令人扼腕。
4. 作品点评
第一首前八句以傍晚边塞为背景,勾勒荒寒景象,情景交融中见凄凉孤寂。“飞鸟宿何处”借禽鸟无栖,暗喻老战士对自身命运与前途的困惑。借班超、冯异典故,叹功业难成、歧路彷徨。“悔”字虽为激愤之语,却道尽辛酸无奈。第二首虽同写边塞荒凉与将士思乡,却以精巧构思、凝练笔力,将景绘得苍劲旷远,情抒得凄怆感人,意境深长,令人回味。
# 王昌龄《从军行》云:“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怨其有功未报也。岑参云:“早知逢世乱,少小漫读书。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悲其所遇非时也。意虽反而实同。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上一篇:唐·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下一篇:唐·白居易《勤政楼西老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