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半夜惊罗扇":半夜的西风,惊醒了手中的罗扇。
# 罗扇:扇的一种,用罗纱制成。
"蛩声入梦传幽怨":蟋蟀的叫声传入梦境,传递着幽愁哀怨。
# 蛩:蟋蟀。
"碧藕试初凉":初尝新凉,品尝着碧藕,
# 碧藕:指碧莲。
"露痕啼粉香":上面的露痕仿佛美人啼泪,带着粉香。
"清冰凝簟竹":清凉的冰凝结在竹席上,
# 簟竹:竹凉席。
"不许双鸳宿":这竹席已不许鸳鸯双宿。
"又是五更钟":五更的钟声又敲响了,
"鸦啼金井桐":乌鸦在金井边的梧桐树上啼叫。
# 金井:妆饰讲究的井台。
南宋词人
黄升(?~?),南宋词人。字叔旸,号玉林,又号花庵词客,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早年放弃科举,以读书、吟咏自适。黄升曾以诗受知于游九功,与魏庆之相酬唱。冯煦《蒿庵论词》谓其词“专尚细腻”。著有《散花庵词》,编有《绝妙词选》20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唐宋诸贤绝妙词选》10卷,下部为《中兴以来绝妙词选》10卷,附词大小传及评语,为宋人词选之善本。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怨情词。借立秋时节半夜西风、蛩声、碧藕、竹席、五更钟、金井桐鸦等景象,描绘出秋夜的清冷与萧瑟,以隐晦的方式,将秋扇、竹席等意象赋予情感,委婉表达出词中女主人公因心上人离去而产生的惊恐、幽怨与煎熬,反映出女子在情感中被冷落、抛弃的痛苦心境。
2. 写作手法
拟人:在“西风半夜惊罗扇”中,词人赋予罗扇以人的情感。罗扇仿佛能感知到半夜西风带来的秋凉,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如秋扇见捐般被弃用,故而“惊”。这种拟人手法,巧妙地暗示了词中女子内心对被抛弃的不安与恐惧。借景抒情:“蛩声入梦传幽怨”,秋夜蟋蟀的哀鸣传入梦境,传递着幽怨;“又是五更钟。鸦啼金井桐”,五更的钟声响起,乌鸦在金井边的桐树上啼叫,词人借这些秋景的描写,烘托出女主人公从半夜惊醒后,内心的惊恐、幽怨以及在漫漫长夜中的煎熬心境。象征:“西风半夜惊罗扇”,秋扇在传统文化中常象征女子被始乱终弃的命运,这里暗示了女主人公的情感遭遇;“金井”则暗示了词中故事发生在大户人家或宫廷这样的环境中。
3. 分段赏析
上片:“西风半夜惊罗扇。蛩声入梦传幽怨。碧藕试初凉。露痕啼粉香。”“西风半夜惊罗扇”,起笔便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半夜的西风乍起,一个“惊”字将罗扇拟人化,它仿佛有了感知,预感到随着秋天到来自己将被弃用,而心生惊恐。这其实是以秋扇自比,暗示词中女子担忧自己如秋扇般被心上人抛弃,巧妙地传达出女子内心的不安与恐惧。“蛩声入梦传幽怨”,蟋蟀在秋夜的哀鸣传入梦境,进一步渲染出幽怨的情绪。“蛩声”这一意象,本就带着秋的悲凉,它在梦中传递的幽怨,让女子的愁绪更加深沉。“碧藕试初凉。露痕啼粉香”,“碧藕”借指女子的手腕,女子醒来,感受到初凉,发现脸上满是泪痕,带着粉香。这两句细腻地刻画了女子醒来后的状态,暗示她在梦中经历了痛苦与悲伤,醒来仍沉浸在哀怨之中,生动展现出女子的楚楚可怜与内心的哀怨。下片:“清冰凝簟竹。不许双鸳宿。又是五更钟。鸦啼金井桐。”“清冰凝簟竹。不许双鸳宿”,秋意渐浓,竹席变得冰冷,如同凝结了清冰,女子迁怒于竹席,嗔怪它变得如此寒冷,不让鸳鸯双宿。这里表面是对竹席的抱怨,实则是女子不敢直面心上人离去的现实,将内心的痛苦与怨恨曲折地表达出来,进一步体现出她的哀怨与无奈。“又是五更钟。鸦啼金井桐”,“五更钟”点明时间,女子从半夜惊醒后便一直未眠,熬到了凌晨。金井边的桐树上,乌鸦啼叫,桐叶纷飞,秋意愈发浓重。这两句以景结情,借五更钟声和鸦啼桐叶的秋景,烘托出女子孤独、煎熬的心境,将她的哀怨之情推向高潮,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让读者去感受女子在这清冷秋景中难以言说的痛苦。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将女子的怨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黄升此词为怨词,写法隐晦。借秋扇、蛩声、竹席等意象,委婉表达女子情思。以拟人写秋扇“惊”,暗示女子被弃的惊恐;迁怒竹席,体现其不敢直面现实的无奈。借景烘托,从西风、蛩声到五更钟、鸦啼桐叶,秋意渐浓,女子煎熬更甚。词中点到为止,给读者留遐想空间,尽显含蓄蕴藉之美。
上一篇:宋·郑刚中《怀山居二绝 其二》
下一篇:宋·黄升《感皇恩·送饶溪台游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