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光明山":早就听闻那光明山下,
"下有太古雪":有远古留存的积雪。
"大冬剧严凝":寒冬时酷寒至极,
"厚地愈融结":大地深处,冰雪愈发凝结。
"峥嵘成层冰":冰雪堆积成层峦般的坚冰,
"千岁终不灭":历经千年也不会消融。
"野翁因斸荒":有老翁因垦荒,挖到这石头,
"得此走城阙":带着它奔走来到城阙。
"初非人磨砻":这石头本就不是人工打磨,
"真是天剞劂":实在是上天精心雕琢。
"形模如圭长":形状如同圭玉般修长,
"颜色逾玉洁":色泽比美玉还要皎洁。
"巨细皆晶荧":无论大小都晶莹剔透,
"青里俱洞澈":表里通透,毫无遮隔。
"或疑普贤化":有人怀疑是普贤菩萨显化,
"谁得昆吾切":谁能用昆吾刀将它裁切。
"太阳一照曜":太阳一旦照耀,
"神光时发越":神奇的光芒便时常迸发。
"诚宜置宴坐":这石头实在该摆在禅坐处,
"相伴修白业":陪伴我修行清白善业。
"可配寒露壶":也可与寒露壶相配,
"清泠濯明月":在清辉中濯洗明月。
南宋诗人
晁公溯(1117?~?),南宋诗人。字子西,号嵩山居士,又号箕山先生,山东巨野人。晁冲之季子,晁公武之弟,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历官梁山县尉等职,宋孝宗乾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其以文章闻名于时,师璿称其“雄深健雅,钜丽俊杰”。其诗挥洒自如,清新自然。著有《嵩山居士集》等。
1. 分段赏析
“久闻光明山,下有太古雪。大冬剧严凝,厚地愈融结”,以“久闻”起笔,将峨嵋山菩萨石置于“太古雪”经严寒凝结的背景,借传说与自然规律,赋予石头神秘、久远的属性。“剧严凝”“愈融结”强化环境酷寒与凝结过程的漫长,为菩萨石蒙上神奇色彩,从源头铺垫其珍贵,是诗人对赠礼来历的诗意追溯,也暗含对自然造物的敬畏。“峥嵘成层冰,千岁终不灭。野翁因斸荒,得此走城阙。初非人磨砻,真是天剞劂”,续写菩萨石“成层冰”之态与“千岁不灭”的特性,突出其超越人力的永恒。“野翁斸荒得石”点明机缘,“天剞劂”(天工雕琢)强调天然无饰,与前文人化的“磨砻”对比,凸显石头纯粹本真。“形模如圭长,颜色逾玉洁。巨细皆晶荧,表里俱洞澈”,以“圭”喻形,“玉洁”状色,“晶荧”“洞澈”绘质地,从形态到色泽、从整体到表里,细致勾勒菩萨石的精美,让赠礼的珍贵直观可感。“或疑普贤化,谁得昆吾切。太阳一照曜,神光时发越”,借“普贤化”(关联峨嵋山普贤菩萨)的联想,赋予石头佛意禅韵;“昆吾切”(昆吾刀切割,神话中利刀)添神秘,“太阳照、神光发”让石头闪耀神性,拓展其文化与精神内涵。“诚宜置宴坐,相伴修白业。可配寒露壶,清泠濯明月”,抒发对石头的珍视——愿以石伴修禅业,想将其与“寒露壶”同用,在明月下汲水,把自然奇物融入精神生活与诗意场景,既谢友人赠礼,又寄寓对清净、高远境界的追求,收束全诗于物我交融的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