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yǒng
shào‌
chū
tòng
guī
xié
hún
shī
lái
yīn
yòng
yùn
hún
qǐng
cháng
xiāng
sòng
zhì
xià
yán

朝代:宋作者:晁公溯浏览量:1
zhōu
jiàn
guó
yuǎn
cán
cóng
lái
gǎn
guài
biē
líng
rén
yǒu
huà
niú
āi
wéi
ài
lǎo
wēng
jǐng
xiān
shǒu
suǒ
kāi
chéng
yáo
nán
shǎo
liú
mén
qián
jiù
cuī
kuì
yuǎn
xiāng
sòng
tóng
yán
xià
bēi
zhì
jīn
mèng
jiàn
zhī
shí
qīng
cuī
wēi
zuò
néng
shì
cái
zhě
zhāo
zhì
zhě
tuī

译文

益州是古老的建国之地,它的历史久远,从蚕丛时期就开始了。我怎敢责怪鳖灵,就如同人有化身为牛的悲哀。只喜爱老翁井,它是苏仙亲手开凿的。乘坐轺车出行难以稍微停留,门前掌管马厩的官吏在催促。感激你远道相送,我们一起在下岩举杯共饮。直到现在还会梦到那里,那石壁青色高峻。哪里是四座的宾客,能够委屈一世的贤才。离去的人不能再招来,到来的人也不可拒绝。

逐句剖析

"益州古建国":益州是古老的建国之地,

"远自蚕丛来":它的历史久远,从蚕丛时期就开始了。

"吾敢怪鳖灵":我怎敢责怪鳖灵,

"人有化牛哀":就如同人有化身为牛的悲哀。

"惟爱老翁井":只喜爱老翁井,

"苏仙手所开":它是苏仙亲手开凿的。

"乘轺难少留":乘坐轺车出行难以稍微停留,

"门前厩吏催":门前掌管马厩的官吏在催促。

"愧子远相送":感激你远道相送,

"同把岩下杯":我们一起在下岩举杯共饮。

"至今梦见之":直到现在还会梦到那里,

"石壁青崔巍":那石壁青色高峻。

"岂伊四座客":哪里是四座的宾客,

"能屈一世才":能够委屈一世的贤才。

"去者不可招":离去的人不能再招来,

"至者不可推":到来的人也不可拒绝。

# 者:一作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师永锡少出通义其归携伯浑诗来因用其韵伯浑顷尝相送至下岩也》是宋代诗人晁公溯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开篇诗人由益州古老的建国历史引入,感慨世间奇事怪象,不应责怪一些超乎常理之事。接着提到自己喜爱老翁井,那是苏仙亲手开凿的,表达了对这一古迹的喜爱。随后描述自己乘轺出行难以停留,门前厩吏催促的情景。诗人回忆起伯浑从远方前来送自己,两人一起在岩下举杯的场景,至今仍会梦到那青色高峻的石壁。诗中还感慨四座宾客不能委屈一世的贤才,最后表达了对人生聚散的无奈,离去的人无法招回,到来的人也无法拒绝。整首诗借师永锡归来及回忆伯浑相送,表达对历史、友人及人才境遇的多重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晁公溯(1117?~?),南宋诗人。字子西,号嵩山居士,又号箕山先生,山东巨野人。晁冲之季子,晁公武之弟,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历官梁山县尉等职,宋孝宗乾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其以文章闻名于时,师璿称其“雄深健雅,钜丽俊杰”。其诗挥洒自如,清新自然。著有《嵩山居士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益州古建国,远自蚕丛来”,开篇点明益州是古老的国度,其历史可追溯到蚕丛时代,展现出诗人对益州历史的追溯和感慨,引发读者对益州历史的联想。“吾敢怪鳖灵,人有化牛哀”,由益州历史进一步展开,提到鳖灵,以人世间有化牛哀这样奇异的事情,说明不应责怪一些超乎常理的现象,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世间奇事的豁达看法,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神秘色彩。“惟爱老翁井,苏仙手所开”,诗人笔锋一转,表达了对老翁井的喜爱,强调这是苏仙亲手开凿的,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从对历史的感慨过渡到对具体古迹的喜爱,展现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注。“乘轺难少留,门前厩吏催”,描述了自己乘坐轻便马车出行时难以停留的情景,门前厩吏的催促更增添了一种紧迫感,表现出诗人行程的匆忙,为下文与友人分别埋下伏笔。“愧子远相送,同把岩下杯”,回忆起伯浑从远方前来送自己,两人一起在岩下举杯的场景,“愧”字体现出诗人对友人远道相送的愧疚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这一场景充满了温馨和感动。“至今梦见之,石壁青崔巍”,诗人至今仍会梦到那岩下的情景,青色高峻的石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通过梦境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那次相聚在诗人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也流露出诗人对那段时光的怀念。“岂伊四座客,能屈一世才”,感慨四座的宾客不能委屈一世的贤才,体现出诗人对人才际遇的思考,认为真正的人才不应被世俗的场合所束缚,表达了对贤才的尊重和对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惋惜。“去者不可招,至者不可推”,表达了对人生聚散的无奈,离去的人无法招回,到来的人也无法拒绝,这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对人生的无奈和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公溯《王伯厚和予墙字韵因用其韵记五月八日同饮池》

下一篇:宋·晁公溯《凌云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