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发未识事":我在年轻时候对事理的认识不是特别通达,
# 结发:古时成年男子开始束发之时,这里是指年轻的时候。
"所交尽豪雄":所结交的尽是志向高远朋友。
"却秦不受赏":不为报酬而助人,
# 却秦不受赏:用战国时鲁仲连故事以示己志。鲁仲连,齐人。游赵时恰遇秦军围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王派客将军新垣衍至赵,要赵尊秦昭王为帝以求罢兵。鲁仲连以尊秦为帝之后患说服了新垣衍,秦将也退兵五十里。适逢魏信陵君出兵救赵,遂解邯郸之围。事后赵要封鲁仲连官爵,并以千金为赠,鲁仲连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而去。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击晋宁为功":并不把解人之难看作是多么了不起的功劳。
# 宁为功:不居功。,击晋:一作救赵。指战国时期朱亥跟随信陵君用铁锤击杀晋鄙、夺符救赵之事。
"托身白刃里":为朋友曾经不惜两肋插刀,
"杀人红尘中":红尘滚滚处也曾经手刃歹徒。
"当朝揖高义":哥们肝胆意气天下闻名,
"举世称英雄":官民同赏都认为我是英雄。
"小节岂足言":当然,这些小节都不足言道,
"退耕舂陵东":现在回到偏僻之处隐居。
# 舂陵:在今湖北枣阳县。
"归来无产业":回家后是四壁空空,没有任何产业,
"生事如转蓬":为衣腹之累而忙个不休。
# 转蓬:形容生活不稳定。,生事:生计。
"一朝乌裘敝":身穿的狐裘破烂,
# 一朝乌裘敝:用苏秦故事形容自己的困境。《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乌裘,黑色皮衣。
"百镒黄金空":腰里曾经的万贯黄金也用个精光(主要还是接济落魄文人)。
# 镒:镒,古代重量单位,一镒等于二十四两,也有说二十两。
"弹剑徒激昂":也曾经去王公门前干谒,推荐自己,但是没有什么效果,
# 弹剑:这里用冯谖弹剑作歌的典故。
"出门悲路穷":悲日暮途穷。
"吾兄青云士":老兄你可是官运通达,青云直上,
# 青云士:品格高尚的人。
"然诺闻诸公":一诺千金,名噪公卿。
# 闻诸公:因重然诺而为诸公所知。,然诺:应许,许诺。
"所以陈片言":所以来与你告个急,
# 陈片言:陈述简短的话。
"片言贵情通":你懂其中的意思就行了,贵在灵犀一点通。
"棣华倘不接":如果你也不顾兄弟情谊,不愿意帮助我,
# 棣华:喻兄弟。
"甘与秋草同":我也不说更多的话了,我准备像秋草蓬稞一样随风飘散吧。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又是一首赠友求助诗,描绘了诗人少年时“杀人红尘”的侠士锋芒与中年“乌裘敝尽”的落魄困顿,展现了盛唐文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与不失尊严的求助,在豪侠底色中透出真实的人性温度。
2. 写作手法
用典:“却秦不受赏”,引用鲁仲连义举的典故,以历史侠士自喻,强化豪侠底色。对比:“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将年少时与豪杰交往及做出如鲁仲连却秦不受赏般壮举,和当下处境等对比,突出人生境遇变化,感慨时光流逝。衬托:“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塑造了从兄为高洁且重然诺的形象。从兄在品德与声誉上的出众,衬托出诗人对从兄的敬重与推崇。同时,基于这样优秀的从兄形象,诗人发出“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的感慨,衬托出诗人对兄弟情谊的珍视,以及对从兄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并与自己保持深厚情谊的殷切期望。
3. 分段赏析
前八句尽显少年侠气。“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以率真口吻揭开往事:少年李白不懂世故,结交的皆是热血之士。“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化用战国典故,暗指曾为友人仗义出手却不求回报;“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以惊心动魄的场景,勾勒盛唐游侠“十步杀一人”的快意恩仇,“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更将这份侠气推向顶点——那时的他,是世人敬仰的“英雄”。中间六句写出中年落魄。“退耕舂陵东”笔锋陡转:曾经的侠士归耕田园,却“无产业”“如转蓬”,连御寒的“乌裘”都破旧,千金散尽只剩“弹剑徒激昂”的无奈。“弹剑”典故的使用尤为精妙:战国冯谖曾因孟尝君薄待而弹剑悲歌,李白借此暗示自己求职(如求见韩朝宗)的屡屡碰壁,“出门悲路穷”五字,道尽理想与现实的残酷落差。最后六句写出向友人求助与自己的傲骨。“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转向对从兄的赞美:你是重然诺的高洁之士,所以我冒昧陈情。“片言贵情通”点明求助本意,却以“棣华倘不接”(棣花不连,喻兄弟疏离)的委婉表达,避免乞讨的卑微;结尾“甘与秋草同”掷地有声——若兄长袖手,我宁愿如秋草凋零,也不失尊严。求助诗写出侠气,正是李白的独特处。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李白以“弹剑激昂”写困顿,用“秋草同枯”守尊严,求助诗亦如剑气破空,豪气万丈。
# 虽然大言自夸,但可窥见李白少年时行迹之一二,亦可见其受行侠风气影响之深。唐魏颢《李翰林集序》云白‘吵任侠,尝手刃数人。’魏颢与李白亲密相处过一段时间,所言当不虚。”
现代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阎琦《李白诗选评》
上一篇:唐·项斯《长安退将》
下一篇:唐·郑谷《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