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泠寒水带霜风":寒冷的水流动发出清脆声响,裹挟着带着霜意的秋风。
"更在天桥夜景中":更是出现在洛阳天桥的秋夜景色之中。
"清禁漏闲烟树寂":宫廷禁地中,滴漏声稀疏,烟雾笼罩的树木寂静无声。
"月轮移在上阳宫":月亮缓缓移动,光影照在了上阳宫之上。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借洛阳秋夜的寒水、霜风、烟树、月轮等诸多景象,营造出清冷、寂静的氛围,将诗人内心的孤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衰的喟叹,不着痕迹地融入景色描绘中,使抽象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动静结合:诗中既有寒水流动、月轮移动这类动态描写,展现出秋夜的变化;又有霜风、烟树、寂静的宫廷等静态刻画,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丰富了诗歌画面,增添了层次感,凸显出秋夜的清冷孤寂。远近结合:先从远处着眼,描绘寒水、霜风,勾勒出洛阳秋夜的大环境,后将视角拉近,聚焦宫廷内的漏声、烟树等细节,使诗歌描绘的场景有远有近,全面且生动地展现出秋夜洛阳的景象。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诗人描绘洛阳秋夜,寒水与霜风相遇,“泠泠”之声似在耳畔,勾勒出一幅清冷且萧瑟的画面。这不仅点明了季节,更营造出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暗示诗人内心的凄清之感。后两句将视角转向宫廷。宫廷中的漏声“闲”,烟树“寂”,寥寥数语,把宫廷的冷清寂静展现得淋漓尽致。月轮缓缓移至上阳宫,在这无声的移动间,时光流逝之感尽显。诗人借宫廷秋夜的静谧,含蓄地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繁华不再的感慨,以及自身在这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孤独与怅惘。
上一篇:唐·李商隐《筹笔驿》
下一篇:唐·韦庄《古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