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鸟犹疑畏简书":至今连鱼鸟还在惊畏丞相的严明军令,
# 猿鸟犹疑畏简书:“猿鸟”句:诸葛亮治军以严明称,这里意谓至今连鱼鸟还在惊畏他的简书。猿,一作“鱼”。疑,惊。简书,指军令,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简上。
"风云常为护储胥":风云常常护着他军垒的藩篱栏栅。
# 储胥:指军用的篱栅。
"徒令上将挥神笔":诸葛亮徒然在这里挥笔运筹谋划,
# 上将:犹主帅,指诸葛亮。
"终见降王走传车":后主刘禅最终却乘坐邮车去投降。
# 走传车:魏元帝景元四年(263),邓艾伐蜀,后主出降,全家东迁洛阳,出降时也经过筹笔驿。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降王:指后主刘禅。,终:一作“真”。
"管乐有才终不忝":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乐毅的才干,
# 终不忝:真不愧。终:一作真。诸葛亮隐居南阳时,每自比管仲、乐毅。,乐:乐毅。战国时人,燕国名将,曾大败强齐。,管:管仲。春秋时齐相,曾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关张无命欲何如":关公张飞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澜?
# 欲:一作“复”。,关张:关羽和张飞,均为蜀国大将。
"他年锦里经祠庙":往年我经过锦城时进谒了武侯祠,
# 锦里:在成都城南,有武侯祠。,他年:作往年解。
"梁父吟成恨有余":曾经吟诵了梁父吟为他深表遗憾!
# 梁父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自遣。这里的“梁父吟”即指这首诗。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筹笔驿》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在诗中诗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并为他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志愿而深感遗憾,同时对懦弱昏庸投降魏国的后主刘禅加以贬斥。
2. 写作手法
拟人:首联“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在这两句诗中,诗人说猿鸟仿佛还畏惧诸葛亮的军令文书,风云常常护卫着他的军营壁垒。“犹疑”“畏”“为护”等词语,将猿鸟、风云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和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诸葛亮生前的威望和死后的遗威,烘托出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对比:颔联“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中,“徒令”与“终见”形成鲜明对比,诸葛亮精心谋划、挥笔运筹,展现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报国之志,然而最终却眼见蜀汉后主刘禅投降,乘坐传车被掳,这种对比凸显出了历史的残酷与无奈,强化了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颈联“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将诸葛亮与管仲、乐毅相比,表明诸葛亮的才能不逊色于古代贤能之士,是正面肯定;而关羽、张飞的早逝与诸葛亮的才能形成对比,突出即便诸葛亮有管仲、乐毅之才,也因得力助手的离世而难以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进一步深化了悲剧色彩。用典:全诗多处用典,如以“简书”代指军令文书,“储胥”指代营垒,“管乐”借指诸葛亮的才能可比管仲、乐毅,“关张”直接点明关羽和张飞,“梁父吟”则既关联诸葛亮喜好吟诵《梁父吟》之事,也暗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追思与感慨。这些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表达更加含蓄、典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让读者能够通过典故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虚实结合:诗中既有对筹笔驿现实景象的描写,如首联对猿鸟、风云的描写是眼前实景,又有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想象与回忆,如对诸葛亮挥笔运筹、刘禅投降等情景的描绘属于虚写。虚实结合,使诗歌既具有现实的厚重感,又有历史的纵深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表达得更加深沉、丰富。以小见大:诗人以“筹笔驿”这一具体地点为切入点,通过对与筹笔驿相关的诸葛亮的事迹的描写与感慨,展现了蜀汉兴衰这一重大历史主题,进而借古讽今,影射晚唐时期的政治局势,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小的地点和事件,反映大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问题,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3. 分段赏析
李商隐的《筹笔驿》宛如一颗璀璨而深沉的明珠,熠熠生辉。这是一首诗人途经筹笔驿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咏怀古迹佳作。开篇首联“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构思新奇,如神来之笔。诗人将筹笔驿周边的猿鸟、风云赋予人格,使之仿若有灵。猿鸟像是依旧对诸葛亮当年严明的军令简书心怀忌惮,风云也好似忠诚卫士,年复一年守护着他遗留的军事营垒。此处并未直白描绘诸葛亮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却以这些自然之物的“反应”为宾,巧妙地拱托出诸葛亮治军如神的赫赫威名这一主。它们不只是简单的环境渲染,营造肃穆庄严氛围,更化实景为虚笔,让读者透过想象,真切感受到“孔明风烈”,敬意油然而生。颔联“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笔锋陡然一转,情感跌宕起伏。“徒令”“终见”二词,如重锤敲击,力透纸背。诸葛亮曾在这筹笔驿运筹帷幄,挥笔定乾坤,尽显非凡才智,怎奈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最终换来的竟是后主刘禅懦弱投降,乘坐传车沦为阶下囚的悲凉结局。一扬一抑之间,满是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深沉叹息,对刘禅昏庸无能的隐晦讥讽,反差强烈,令人唏嘘不已。颈联“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深入剖析蜀汉兴衰的内在缘由。诗人先以管仲、乐毅之才盛赞诸葛亮,肯定其经天纬地之能,认为凭他的本事,蜀汉本有逐鹿中原、成就霸业的希望。可命运偏生波折,关羽、张飞这等忠勇大将过早离世,如同雄鹰折翼,让诸葛亮独木难支。在用典上,以古之贤能“管乐”对应今之豪杰“关张”,虚实相生,古今成对,既贴合诸葛亮自比管乐的史实,又精准道出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困境,奇巧自然,毫无雕琢之感。尾联“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将时间线拉回往昔,诗人回忆起曾经路过锦里武侯祠的情景。彼时,吟诵着诸葛亮生前喜爱的《梁父吟》,心中涌起的遗憾如潮水般绵绵不绝。这“恨”字,既是为诸葛亮一生呕心沥血却大业未成的遗恨,又何尝不是诗人自身怀才不遇、目睹晚唐国势倾颓却无力回天的喟叹?一抑一扬间,将满腔复杂情绪婉转道出,余韵悠长。整首诗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将诸葛亮及其波澜起伏的一生置于尖锐复杂的时代洪流之中。诗人运用抑扬交替的议论、宾主拱让的衬托、虚实结合的用事手法,跳脱常规,别具一格。在缅怀古人的同时,借古讽今,抒发内心深处对晚唐命运的隐忧,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忘怀,为后世留下了品咂不尽的历史余味与文学魅力。
4. 作品点评
《筹笔驿》作为唐代李商隐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将诸葛亮及其事业置于尖锐复杂的局势下考量,在矛盾运动中洞察历史人物、总结经验。全诗波澜跌宕,令人印象深刻。
#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属对亲切,又自有议论,他人亦不能及也。惟义山“鱼鸟”云云,“简书”盖军中法令约束,言号令严明,虽千百年之后,“鱼鸟”犹畏之;“储胥”盖军中藩篱,言忠义贯于神明,“风云”犹为护其壁垒也。
宋范温《潜溪诗眼》
# 起句十四字,壮哉!五六痛恨至矣。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此篇八句匀停,略成晚唐诗一体。
明顾璘《批点唐音》
# 周弼列为四虚体。苏轼曰:诵首二句,使人凛然复见孔明风烈。周珽曰:此追忆武侯而深致感伤之意。谓其法度忠诚,本足感天人,垂后世,然筹划虽工,汉祚难移,盖才高而命不在也。他年经武侯祠庙,而恨功之徒劳,与武侯赋《梁父吟》所以恨三良者更有馀也。联属清切又有意,他人不能及。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少陵之叹武侯“诸葛大名”一首,正可与此诗相表里。
清黄周星《唐诗快》
# 起得凌空突兀······猿鸟无知,用“疑”;风云神物,直用“长为”矣,有分寸。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管乐”、“关张”皆实事,胜前者(按指《隋宫》)“玉玺”、“锦帆”。
清张载华《初白庵诗评》
# 鱼鸟风云,写得诸葛武侯生气奕奕。“徒令”一转,不禁使人嗒焉欲丧······此诗一二擒题。三四感事。五承一二、六承三四,尚论也。七八总收,以致其惓惓之意焉。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一二壮丽,意亦超脱。以下四句是武侯论,非筹笔驿诗。七八犹有馀意。
清屈复《唐诗成法》
# 为驿作衬,兼入凭吊意。首尾相映有笔力。
清毛张健《唐体馀编》
# 瓣香老杜,故能神完气足,边幅不窘。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起势突兀,通首一气呵成。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千锤百炼,乃有此起(首二句下)。五六跌荡有神。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通用故事,操纵自如,而意亦曲折尽达,此西昆体之最上乘者。
清王文濡《历代诗评注》
# 义山此等诗,语意浩然,作用神魄,真不愧杜公。前人推为一大家,岂虚也哉!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武侯威灵,十四字写得满足(首二句下)。接笔一转,几将气焰写尽。五六两层折笔,末仍收归本事,非有神力者不能。
清张锡麟《唐诗近体》
# 起二句本意已尽,下面无可措手矣;三四句作开笔,五六收转,两意相承,字字顿挫;七八振开作结。与少陵“丞相祠堂”作,不可妄置优劣也。
清宋弼《广川诗钞》
# 冯舒:荆州失,益德死,蜀事终矣。第六句是巨眼。冯班:好议论。何焯:议论固高,尤当观其抑扬顿挫处,使人一唱三叹,转有馀味。纪昀:起二句斗然抬起,三四句斗然抹倒,然后以五句解首联,六句解次联,此真杀活在手之本领,笔笔有龙跳虎卧之势。许印芳:沉郁顿挫,意境宽然有馀,义山学杜,此真得其骨髓矣。笔法之妙,纪批尽之。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李贺《高轩过》
下一篇:唐·杜牧《洛阳秋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