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阁官梅动诗兴":蜀州东亭,盛放官梅,尔乃勃发诗兴,
# 诗兴:作诗、吟诗的兴致或情绪。,官梅:官府所种的梅。,东阁:阁名。指东亭。故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东。仇兆鳌注:“东阁,指东亭。”一说谓款待宾客之所。
"还如何逊在扬州":就像当年咏梅扬州的何逊。
# 何逊在扬州:典出《初学记》卷二十八。何逊:南朝梁诗人。
"此时对雪遥相忆":此时,面对雪景,自然遥遥相思,
# 雪:喻指梅。梅花色白,故以雪为喻。,此时:指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末、二年(761)初。
"送客逢春可自由":何况赶上送别客人,恰逢腊梅迎春,不由想起故人。
# 可自由:言恰好有闲情逸致,可观赏梅花。可:一作“更”。,春:一作“花”。
"幸不折来伤岁暮":幸亏没有寄来折梅,勾起我岁末伤情,
# 岁暮:岁末,一年将终时。
"若为看去乱乡愁":赏阅折梅,怎勘那乡愁缭乱,思绪纷纷。
# 乡:一作“春”。,若为:怎堪。唐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诗:“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江边一树垂垂发":这里的江边,也有一棵梅花,渐趋吐蕊,
# 发:指花开放。,垂垂:渐渐。,江边:浣花溪边。
"朝夕催人自白头":朝朝暮暮,催得我白发丝丝,繁霜染鬓。
# 朝夕:时时,经常。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是一首七言律诗,格律严谨,共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这种体裁能让诗人在规整结构中,细腻有序地表达情思,契合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该诗属酬和题材,因友人裴迪寄诗相忆,杜甫以此诗回应,借早梅抒发对裴迪的思念与自身感慨。诗的首联把裴迪在东阁赏梅引发诗兴,比作何逊在扬州赏梅,夸赞其才学;颔联写自己望着雪景遥想裴迪,揣测他送客遇早梅时的心情,流露思念;颈联庆幸裴迪未折梅寄来,不然会增添暮年乡愁,体现思乡之深;尾联以江边早梅垂放,喻时光流逝,似催人白头。整首诗围绕早梅,将对友人的思念、乡愁和对时光的感慨融为一体。
2. 写作手法
用典:“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运用何逊在扬州咏梅的典故,以何逊比裴迪,赞美裴迪见早梅而引发诗兴的才情,增添诗歌文化底蕴。借景抒情:“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借江边早梅垂垂开放的景象,抒发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以及难以排遣的乡愁,使情感与景色相互交融,增强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诗人开篇就提到裴迪在蜀州东亭看到官府中的早梅,引发了浓厚的诗兴,这种情景就如同当年何逊在扬州见到梅花而诗兴大发一样。通过用典,不仅赞美了裴迪的诗才,还巧妙地将早梅与诗歌创作联系起来,为全诗定下了以梅寄情的基调。颔联:“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诗人由裴迪赏梅联想到自己,此时自己正对着雪景,遥想着远方的裴迪。“遥相忆”直接点明对友人的思念。而后一句则是想象裴迪送客时恰逢早梅开放,他的心情是否能够自在洒脱呢?通过这种对友人处境和心情的推测,进一步深化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颈联:“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诗人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因为在这岁暮时节,看到梅花可能会徒增伤感。如果看到梅花,自己本就浓烈的乡愁可能会更加纷乱。这两句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乡愁之深,同时也体现出早梅这一意象在诗人心中与乡愁紧密相连,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尾联:“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诗人目光回到自己所在的江边,看到那棵早梅正垂垂开放。梅花的开放本是自然现象,但在诗人眼中,却仿佛是时光的催促,朝夕之间,让人头发变白。这里借早梅开放,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早梅也成为乡愁的催化剂,将乡愁与时光的感慨交织在一起,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全篇围绕早梅抒发愁绪,构思的核心是抒情,而非着重描绘早梅本身。尽管如此,它一直以来都被视作咏梅诗中的上乘之作。
# 老杜诗,自入蜀后又别,至夔州又别,后至湖南又别。此诗脱去体贴,于不甚对偶之中,寓无穷婉曲之意。惟陈后山得其法。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子美《和裴迪早梅相忆》之作,两联用二十二虚字,句法老健,意味深长,非巨笔不能到。
明谢榛《四溟诗话》
# 宋诗如林和靖《梅花》诗,一时传诵。“暗香”、“疏影”,景态虽佳,已落异境,是许浑至语,非关开元、大历人语。至“霜禽”“粉蝶”,直五尺童耳。老杜云:“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风骨苍然……足为梅花吐气。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钟云:太唐突(首句下)。钟云:三句曲折多情,而骨气苍朴,不堕题咏劫(“幸不折来”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作诗必句句着题,失之远矣,子瞻所谓“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如咏梅花诗,林逋诸人,句句从香色摹拟,犹恐未切。……杜子美但云“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而已,全不粘住梅花,然非梅花莫敢当也。……此皆以不必切题为妙者。
明末清初贺贻孙《诗筏》
# 刘辰翁曰:起得称情,中联亦宛妥沉着。王洙曰:“伤岁暮”“乱乡愁”,此梅之所以动诗兴也。逢梅得诗,彼此相忆,交情可见。周珽曰:中联神骨玉映,韵想葩流,最耐咀嚼。于鳞、元美所取正在此。郭明龙谓其爱之太过,将何者始当其意?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诗直而实曲,朴而实秀。其暗映早梅,婉折如意,往复尽情。
明末清初黄生《杜诗说》
# 上四答裴诗意,下四对时感怀。裴有早梅之咏,故以何逊梅诗相比。相忆句,和诗题忆寄。送客句,和诗题送客。玩第三联语气,必裴诗有不及折赠之句,故答云幸不折来,免伤岁暮。若使一看,益动乡愁矣。既而又自叹曰:此间江梅渐发,亦觉催人头自。盖当衰老之年,触处皆足伤情也。……杨德周曰:“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必如此,方不堕咏物劫。王元美以为古今咏梅第一。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看老手赋物,何曾屑屑求工,通体是风神骨力,举此压卷,难乎为继矣。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淡然。初不着题,的是早梅,后人何由可到?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无限曲折(“幸不折来伤岁暮”二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上四,作呼体;下四,作应体。官亭梅放,“诗兴”遄飞,高怀不减古人矣。……意绪千端,衷肠百结。何图于五十六字曲曲传之?“可自由”三字,由自己善悲,意其亦尔,恰好呼动下截。本非专咏,却句句是梅;句句是和咏梅,又全不使故实。咏物至此,乃如十地菩萨,未许声闻、辟支问径。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幽情婉调,别有风神。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王阮亭云:本非专咏,却句句是梅,句句是和咏梅,又全不着迹。斯为大家。吴东岩云:用意曲折飞舞,自是生龙活虎,不受排偶拘束,然亦开宋人门庭。
清杨伦《杜诗镜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