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éi
dēng
shǔ
zhōu
dōng
tíng
sòng
féng
zǎo
méi
xiāng
jià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dōng
guān
méi
dòng
shī
xìng
hái
xùn
zài
yáng
zhōu
shí
duì
xuě
yáo
xiāng
sòng
féng
chūn
yóu
xìng
zhé
lái
shāng
suì
ruò
wéi
kàn
luàn
xiāng
chóu
jiāng
biān
shù
chuí
chuí
zhāo
cuī
rén
bái
tóu

译文

蜀州东亭,盛放官梅,尔乃勃发诗兴,就像当年咏梅扬州的何逊。此时,面对雪景,自然遥遥相思,何况赶上送别客人,恰逢腊梅迎春,不由想起故人。幸亏没有寄来折梅,勾起我岁末伤情,赏阅折梅,怎勘那乡愁缭乱,思绪纷纷。这里的江边,也有一棵梅花,渐趋吐蕊,朝朝暮暮,催得我白发丝丝,繁霜染鬓。

逐句剖析

"东阁官梅动诗兴":蜀州东亭,盛放官梅,尔乃勃发诗兴,

# 诗兴:作诗、吟诗的兴致或情绪。,官梅:官府所种的梅。,东阁:阁名。指东亭。故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东。仇兆鳌注:“东阁,指东亭。”一说谓款待宾客之所。

"还如何逊在扬州":就像当年咏梅扬州的何逊。

# 何逊在扬州:典出《初学记》卷二十八。何逊:南朝梁诗人。

"此时对雪遥相忆":此时,面对雪景,自然遥遥相思,

# 雪:喻指梅。梅花色白,故以雪为喻。,此时:指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末、二年(761)初。

"送客逢春可自由":何况赶上送别客人,恰逢腊梅迎春,不由想起故人。

# 可自由:言恰好有闲情逸致,可观赏梅花。可:一作“更”。,春:一作“花”。

"幸不折来伤岁暮":幸亏没有寄来折梅,勾起我岁末伤情,

# 岁暮:岁末,一年将终时。

"若为看去乱乡愁":赏阅折梅,怎勘那乡愁缭乱,思绪纷纷。

# 乡:一作“春”。,若为:怎堪。唐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诗:“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江边一树垂垂发":这里的江边,也有一棵梅花,渐趋吐蕊,

# 发:指花开放。,垂垂:渐渐。,江边:浣花溪边。

"朝夕催人自白头":朝朝暮暮,催得我白发丝丝,繁霜染鬓。

# 朝夕:时时,经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是唐代诗人杜甫为酬和友人裴迪而创作的一首七律,属咏物诗。诗以早梅引发伤愁之情。前两联紧扣“忆”,表达对友人思念自己的感激;后两联围绕“愁”,抒发自身情怀。写作上,以谈话口吻娓娓道来,如与友人推心置腹交流。诗人借早梅这一意象,将情感融入其中。整首诗语言浅白却感情深挚,看似平常话语,却能打动人心。从评价来看,此诗在杜诗七律中风格独特,以质朴语言和真挚情感,营造出荡气回肠之感,在咏梅诗中一直被视为上品,充分展现了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深厚情感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初春。彼时,裴迪任职于蜀州刺史王侍郎幕府,他作《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一诗寄给杜甫,以表思念之情。杜甫收到后深为感动,遂作此诗予以回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是一首七言律诗,格律严谨,共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这种体裁能让诗人在规整结构中,细腻有序地表达情思,契合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该诗属酬和题材,因友人裴迪寄诗相忆,杜甫以此诗回应,借早梅抒发对裴迪的思念与自身感慨。诗的首联把裴迪在东阁赏梅引发诗兴,比作何逊在扬州赏梅,夸赞其才学;颔联写自己望着雪景遥想裴迪,揣测他送客遇早梅时的心情,流露思念;颈联庆幸裴迪未折梅寄来,不然会增添暮年乡愁,体现思乡之深;尾联以江边早梅垂放,喻时光流逝,似催人白头。整首诗围绕早梅,将对友人的思念、乡愁和对时光的感慨融为一体。

2. 写作手法

用典:“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运用何逊在扬州咏梅的典故,以何逊比裴迪,赞美裴迪见早梅而引发诗兴的才情,增添诗歌文化底蕴。借景抒情:“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借江边早梅垂垂开放的景象,抒发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以及难以排遣的乡愁,使情感与景色相互交融,增强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诗人开篇就提到裴迪在蜀州东亭看到官府中的早梅,引发了浓厚的诗兴,这种情景就如同当年何逊在扬州见到梅花而诗兴大发一样。通过用典,不仅赞美了裴迪的诗才,还巧妙地将早梅与诗歌创作联系起来,为全诗定下了以梅寄情的基调。颔联:“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诗人由裴迪赏梅联想到自己,此时自己正对着雪景,遥想着远方的裴迪。“遥相忆”直接点明对友人的思念。而后一句则是想象裴迪送客时恰逢早梅开放,他的心情是否能够自在洒脱呢?通过这种对友人处境和心情的推测,进一步深化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颈联:“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诗人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因为在这岁暮时节,看到梅花可能会徒增伤感。如果看到梅花,自己本就浓烈的乡愁可能会更加纷乱。这两句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乡愁之深,同时也体现出早梅这一意象在诗人心中与乡愁紧密相连,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尾联:“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诗人目光回到自己所在的江边,看到那棵早梅正垂垂开放。梅花的开放本是自然现象,但在诗人眼中,却仿佛是时光的催促,朝夕之间,让人头发变白。这里借早梅开放,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早梅也成为乡愁的催化剂,将乡愁与时光的感慨交织在一起,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全篇围绕早梅抒发愁绪,构思的核心是抒情,而非着重描绘早梅本身。尽管如此,它一直以来都被视作咏梅诗中的上乘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老杜诗,自入蜀后又别,至夔州又别,后至湖南又别。此诗脱去体贴,于不甚对偶之中,寓无穷婉曲之意。惟陈后山得其法。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子美《和裴迪早梅相忆》之作,两联用二十二虚字,句法老健,意味深长,非巨笔不能到。

明谢榛《四溟诗话》

# 宋诗如林和靖《梅花》诗,一时传诵。“暗香”、“疏影”,景态虽佳,已落异境,是许浑至语,非关开元、大历人语。至“霜禽”“粉蝶”,直五尺童耳。老杜云:“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风骨苍然……足为梅花吐气。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钟云:太唐突(首句下)。钟云:三句曲折多情,而骨气苍朴,不堕题咏劫(“幸不折来”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作诗必句句着题,失之远矣,子瞻所谓“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如咏梅花诗,林逋诸人,句句从香色摹拟,犹恐未切。……杜子美但云“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而已,全不粘住梅花,然非梅花莫敢当也。……此皆以不必切题为妙者。

明末清初贺贻孙《诗筏》

# 刘辰翁曰:起得称情,中联亦宛妥沉着。王洙曰:“伤岁暮”“乱乡愁”,此梅之所以动诗兴也。逢梅得诗,彼此相忆,交情可见。周珽曰:中联神骨玉映,韵想葩流,最耐咀嚼。于鳞、元美所取正在此。郭明龙谓其爱之太过,将何者始当其意?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诗直而实曲,朴而实秀。其暗映早梅,婉折如意,往复尽情。

明末清初黄生《杜诗说》

# 上四答裴诗意,下四对时感怀。裴有早梅之咏,故以何逊梅诗相比。相忆句,和诗题忆寄。送客句,和诗题送客。玩第三联语气,必裴诗有不及折赠之句,故答云幸不折来,免伤岁暮。若使一看,益动乡愁矣。既而又自叹曰:此间江梅渐发,亦觉催人头自。盖当衰老之年,触处皆足伤情也。……杨德周曰:“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必如此,方不堕咏物劫。王元美以为古今咏梅第一。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看老手赋物,何曾屑屑求工,通体是风神骨力,举此压卷,难乎为继矣。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淡然。初不着题,的是早梅,后人何由可到?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无限曲折(“幸不折来伤岁暮”二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上四,作呼体;下四,作应体。官亭梅放,“诗兴”遄飞,高怀不减古人矣。……意绪千端,衷肠百结。何图于五十六字曲曲传之?“可自由”三字,由自己善悲,意其亦尔,恰好呼动下截。本非专咏,却句句是梅;句句是和咏梅,又全不使故实。咏物至此,乃如十地菩萨,未许声闻、辟支问径。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幽情婉调,别有风神。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王阮亭云:本非专咏,却句句是梅,句句是和咏梅,又全不着迹。斯为大家。吴东岩云:用意曲折飞舞,自是生龙活虎,不受排偶拘束,然亦开宋人门庭。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慕幽《剑客》

下一篇:唐·李贺《高轩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