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客见华发":长久在外客居,头发已经白了,
# 华发:花白的头发。
"孤棹桐庐归":独自一个人坐船从桐庐回到钱塘。
# 孤棹:孤舟。棹,本指摇船的用具,这里指船。
"新月无朗照":东方的一轮新月还很暗淡,
"落日有余晖":那是因为西面的落日的余晖还没有完全褪去。
# 晖:一作辉。
"渔浦风水急":钱塘江上强劲的风使江面波浪很急,
# 渔浦:在今浙江萧山西南,其对岸即杭州的六和塔。
"龙山烟火微":远处龙山脚下人家的炊烟只能隐约看到。
# 龙山:在杭州南,名卧龙山,为天目山分支。
"时闻沙上雁":时不时还能听见沙洲上的飞雁因为躲避人,
"一一背人飞":一个一个鸣叫着匆匆飞去。
# 人:一作南。,背:一作皆。
北宋词人、诗人
潘阆(962?~1009?),北宋词人、诗人。字梦空,自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太宗时,因宦官王继恩举荐得官,却因言行狂妄获罪,贬信州(今江西上饶市西北),又授滁州参军。潘阆诗词俱工,尤以咏钱塘江潮词著名。诗学晚唐体,以五律居多,诗风清浅孤峭,少雕琢。曾倒骑驴出行,有画家为其作《潘阆倒骑驴》图以传。代表作品有《酒泉子》《旅舍秋夕书怀》《喜腊雪》等。著有《逍遥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思乡诗。描绘了诗人在岁末从桐庐归往钱塘途中,于傍晚舟行所见之景,营造出一种孤寂氛围,表达了诗人羁旅的惆怅以及对归乡的殷切期盼之情。
2. 写作手法
正衬:“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在岁暮归乡途中,诗人听到沙洲上大雁鸣叫,看到大雁“一一背人飞”往南方。大雁南飞是寻找温暖栖息地,而诗人也是归心似箭,此时大雁的南飞衬托出诗人急切的归乡之情。以大雁南飞的自然行为,衬出诗人漂泊后渴望回归故乡的迫切心境,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动静结合:“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这几句诗整体体现动静结合。“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描绘天空中静态的月亮与落日余晖,是静景;“渔浦风水急”中“风水急”描绘江水因风而急流涌动,为动景,一静一动,展现傍晚江景变化。“龙山烟火微”写远处龙山升起的微微烟火,是静景;“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诗人听到沙上大雁鸣叫及看到大雁飞翔,为动景。通过动静结合,使诗歌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生动呈现出诗人归途中所见的傍晚江景,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倾诉着诗人长久漂泊异乡,如今终于踏上归往桐庐之路的感慨。诗中所言,久居外地,不知不觉间,两鬓已生出花白的头发。此刻,独自乘一叶扁舟从桐庐归返,那份急切的思归之情,溢于言表。颔联“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从时间维度巧妙着笔,描绘出傍晚时分舟中所见之景。此二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经过精心锤炼,自然清新且富有理趣。当时正值上弦月,新月已悄然跃上天空,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一弯眉月若隐若现。而天边的霞彩,此刻绚丽夺目,宛如画卷。澄净的江水犹如白练,残余的晚霞恰似绮罗。尽管新月尚未能洒下明亮的光辉,但也带着一抹淡淡的晴色。诗人身处舟中,仰望东天的如眉初月,俯瞰西天的落日余晖,俯仰之间,妙趣横生。颈联则将笔触落在途中经过的山水之上,细腻描绘归途景物。临近黄昏,晚风逐渐紧促,渔浦边已聚拢了不少渔舟,暮潮也随之涌动而起。江岸对面的龙山一带,袅袅炊烟缓缓升起,远方还闪烁着点点灯火。天色渐暗,暮色悄然降临,诗人所乘之舟,也缓缓停靠在了岸边。尾联“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写泊舟之后,诗人听到沙洲上传来落雁的声响。在这草木凋零的深秋时节,鸿雁向来习惯于南飞。此时,一行行归雁正纷纷寻找它们栖息之所。诗人在静谧之中目睹“平沙落雁”的画面,所闻所见皆是动态之景,这些景象愈发触动诗人内心的思归之情。此二句与诗的开篇遥相呼应,尽显“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深沉意味。整首诗的主旨,皆凝聚在一个“归”字之上。
4. 作品点评
这首五言律诗,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冬季独有的暮江晚景图。诗中巧妙运用明暗相衬、动静结合之法,绘声绘色,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特别是最后一联,以“闻”字着笔,描绘人惊雁飞的画面,让整个图景蕴含无尽幽思,于静僻之处陡然增添灵动神采,恰似大雁高飞后仍余袅袅余响,尽显渺远飘逸之态。此诗思致清远,格调不凡。刘攽在《中山诗话》中评价:“潘阆诗具唐人风格。”窃以为,此诗与有“五言长城”之称的刘长卿诗作相比,亦毫不逊色。刘长卿笔下诸如“离人正惆怅,断月愁婵娟”“石横晚濑急,水落寒沙广”等诗句,与潘阆此诗在意境与风格上颇为相近,皆展现出清新自然、韵味悠长的特质。
# 潘阆字逍遥,诗有唐人风格,有云:“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新月无朗照,落日有馀晖。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仆以为不减刘长卿。
宋刘攽《中山诗话》
# 阆工唐风,归自富春,有“渔浦风水急,钱塘灯火微”之句,人多称之。
元韦居安《梅硐诗话》
下一篇:宋·潘阆《北高峰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