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家乡岁月多":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
# 岁月多:很多年。多:长。
"近来人事半消磨":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惟有门前镜湖水":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
# 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一作“鉴湖”。,惟:只有。一作“唯”。
"春风不改旧时波":在春风吹拂下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 波:波纹。
盛唐诗人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人,早年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贺知章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其诗今存二十余首,皆不尚藻彩,不事雕饰,无意求工而新意盎然。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传诵颇广。贺知章还工书法,尤擅草隶。代表作品有《题袁氏别业》《相和歌辞·采莲曲》。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诗。描绘了诗人暮年归乡后目睹人事凋零、唯余镜湖春水依旧的景象,体现了时光流转中物是人非的沧桑感,表达了游子对故土眷恋与岁月无情的深沉喟叹。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春风不改旧时波”反衬“人事半消磨”,镜湖碧波依旧荡漾,春风年复一年轻拂,自然之景的永恒不变,与诗人离乡数十年后亲友凋零、故旧零落的沧桑巨变形成强烈对比。通过“不改”与“半消磨”的张力,既凸显物是人非的怅惘,又以湖水亘古如斯的恬淡,暗含对时光无情的哲思,使全诗在沉郁中透出空灵。
3. 分段赏析
首句“离别家乡岁月多”这句诗,一开头就点明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很久。“岁月多”短短三个字,把诗人几十年离开家乡的艰辛和沧桑都概括了出来,让整首诗从一开始就有了低沉、忧郁的氛围。诗人反复提到“离别家乡”,更加突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也为后面感叹人事变化埋下了线索。次句“近来人事半消磨”这句,视角从时间转到了现实生活。之前说的是漫长的“岁月”,现在聚焦到身边具体的“人事”上。“半消磨”虽然说得比较笼统,却把亲朋好友离世、旧日景象改变这些复杂的情感都包含进去了。诗人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只是淡淡地描述,却把一个人在岁月中感受到的孤独,和时代变化的无情,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第三句“惟有门前镜湖水”,笔锋突然一转,用“惟有”强调了自然景物的永恒。镜湖是诗人故乡的代表,在周围人事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只有它一直没变,像是所有变化的见证者。“门前”这两个字,让描写从宏大变得具体,和前面说的人事变迁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人借着湖水的流动,暗喻时间不停流逝,又用“门前”湖水的静止,突出了现在物是人非的无奈。最后一句“春风不改旧时波”,用“春风”和“旧时波”前后呼应,结束了整首诗。“春风”代表着新的生机和希望,“旧时波”却让人想起过去的记忆。表面上看是说湖水还和以前一样,其实是在感叹人事的消亡。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开头两句直接表达情感,后两句转而描写景色并发表议论,看似随意闲聊,实则暗藏深意。诗人巧妙用湖水不变的景色作反衬,通过自然永恒与人间变迁的对比,反而让岁月流逝、世事变化的感叹显得更加深刻有力。
# 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刘云:说透人情之的。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似太白。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摹写久客之感,最为真切。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此作一气浑成,不假雕琢,兴之偶至,举笔疾书者。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情景宛然,纯乎天籁。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人皆知气象开展、音节宏亮为盛唐,不知盛唐中有如此淡瘦一种,却未尝不是高调。刘仲肩曰:朴实语,无限感慨。
清刘宏煦《唐诗真趣编》
上一篇:唐·刘禹锡《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下一篇:唐·陆龟蒙《新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