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有唐":光明伟大的唐朝,
# 昭昭:光明强盛貌。
"天俾万国":上天佑助四方各国。
"列祖应命":列祖受天之命,
# 应命:受天之命。,列祖:指太祖、世祖、高祖。
"四宗顺则":四宗遵循法则。
# 顺:遵循。
"申锡无疆":上天赐福没有止境,
# 无疆:无穷。,申锡:重赐。
"宗我同德":我等与神同德。
"曾孙继绪":曾孙(指皇帝)继承祖业,
# 绪:一作“序”。
"享神配极":祭祀神灵与天相配。
# 极:天。,享神:祭神。
盛唐诗人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人,早年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贺知章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其诗今存二十余首,皆不尚藻彩,不事雕饰,无意求工而新意盎然。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传诵颇广。贺知章还工书法,尤擅草隶。代表作品有《题袁氏别业》《相和歌辞·采莲曲》。
1. 分段赏析
《唐禅社首乐章·太和》是唐代皇帝祭祀天地、祖先时唱诵的乐章。整首诗看似简单,却浓缩了唐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这首诗背后,体现了当时最隆重的国家祭祀活动,以及皇帝如何通过这套仪式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昭昭有唐,天俾万国”是全诗的总纲。开篇就点明大唐王朝是光明正大的,而且是“天”赋予了统治万国的权力。“天”在这里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代表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古代皇帝都称自己是“天子”,意思是上天的儿子,替天管理人间。这种观念从周朝就有了,一直延续到唐朝。在唐代,每年冬至,皇帝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皇帝穿上特制的礼服,带领群臣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这首诗开篇两句,就是这个庄严仪式中最核心的宣告:大唐的统治地位是天命所授,无可置疑。“列祖应命,四宗顺则”则是向祖先致敬。这里的“列祖”指历代祖先,“四宗”是特指唐代的几位重要先皇。在古代中国,祭祀祖先和祭祀天地同样重要。皇家有专门的太庙,供奉着历代皇帝的牌位。皇帝通过祭祀活动,向祖先表明自己继承了他们的遗志,治理国家遵循着他们的法则。唐代的祭祖活动有严格的规定。逢年过节、重大庆典,皇帝都要亲自到太庙祭祀。这种仪式不仅是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更是一种政治宣示:我这个皇帝是继承先辈的正统,我的统治是合法的。“申锡无疆,宗我同德”是歌颂皇帝的恩德。这里的“申锡”意思是赐予恩惠,“无疆”就是没有边界、无限的。皇帝被认为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他赐予百姓和平与繁荣,这种恩惠被认为和上天的恩泽一样,是无限的。在唐代,皇帝会通过各种方式展示他的“德政”。比如减免赋税、修建水利、救济灾民等等。祭天祭祖的场合,正是向天地、祖先和百姓展示这些功绩的最佳时机。同时,这两句也暗含要求:皇帝希望所有人都能认同他的德政,与朝廷保持一致。最后两句“曾孙继绪,享神配极”完成了整个权力的正当性叙述。这里的“曾孙”表面上是自称,实际上也是象征着皇位的传承。从开国皇帝到现任皇帝,皇位代代相传;从天地祖先到皇帝本人,权力来源清晰明确。“享神配极”表示现任皇帝通过祭祀,获得了与天地祖先同等的地位。祭祀完成后,他就有资格以“天子”的身份统治天下。在唐代,祭天大典完成后,皇帝会颁布大赦令,宣布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这些恩惠都被视为“天命”的体现。这首诗表面上是在歌功颂德,实际上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政治话语体系。通过祭祀天地祖先,皇帝向所有人宣告:我的权力来自天命,继承了祖宗的基业,施行的政策是正确的,理应得到所有人拥护。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繁荣的时期,但统治者依然高度重视这套传统的祭祀制度。每年祭天祭祖的仪式都非常隆重,参与人数众多,耗费巨大。这些看似形式化的活动,实际上是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皇帝通过祭祀,将自己与天地、祖先连接起来,获得统治的正当性;同时向臣民展示自己的权威,巩固政治地位。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八句,但包含了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祭祀制度的具体内容,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君权神授”政治思想的核心逻辑。通过这样一套仪式化的表达,皇帝将自己的统治置于天地祖先的庇护之下,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政治话语体系。
上一篇:唐·贺知章《答朝士》
下一篇:唐·贺知章《荅朝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