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家乡岁月多":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
# 多:长。
"近来人事半消磨":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惟有门前镜湖水":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
# 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惟:只有。一作“唯”。
"春风不改旧时波":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 波:波纹。
盛唐诗人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人,早年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贺知章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其诗今存二十余首,皆不尚藻彩,不事雕饰,无意求工而新意盎然。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传诵颇广。贺知章还工书法,尤擅草隶。代表作品有《题袁氏别业》《相和歌辞·采莲曲》。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怀人诗。通过描写诗人久别家乡后归来,看到人事变迁,而门前鉴湖水依旧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化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离别家乡岁月多”与“近来人事半消磨”形成时间上的对比,突出了岁月流逝带来的人事变化;“人事半消磨”又与“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减旧时波”中湖水的依旧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减旧时波”这两句诗,以门前鉴湖水在春风吹拂下依旧泛起波澜的景象,反衬人事的变迁,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世事无常的感触。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诗人回到家乡后,在与亲朋好友的交谈间,知悉家乡人事历经诸多变迁。在喟叹长久客居、年华老去的同时,也不禁为世事的变幻无常而发出感慨。“离别家乡岁月多”此句与上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意旨相近,诗人反复强调这一点,是因所有的感慨追根溯源,皆由数十年的背井离乡而起。紧接着,顺势引出对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这句看似简洁客观,实则蕴含着诸多触动诗人内心的人事变迁。如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惊愕呼喊,以及因亲友命运沉浮而生发的种种喟叹,都被囊括其中。由于此类感慨数不胜数,难以一一详述,故而诗人一笔带过。到了三四句,诗人的笔触从人事转向自然景物。尽管阔别镜湖已数十载,可在春色的环绕中,镜湖的水波依旧如往昔般荡漾。诗人伫立镜湖之畔,“物是人非”的感触油然而生,遂写下“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之句。诗人以“不改”与“半消磨”形成鲜明反衬,又借“惟有”一词进一步强化“半消磨”的意味,突出除镜湖水波依旧外,往昔的人事几乎已面目全非。整首诗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写景兼议论,看似随意道来,实则匠心独运。诗人巧妙运用反衬手法,从反面烘托强化了情感,在镜湖水波依旧的映衬下,对人事变迁的感慨显得愈发深沉凝重。
4. 作品点评
《回乡偶书(其二)》是由唐代贺知章创作的七言绝句。贺知章以质朴自然的语言,将久别还乡后的独特感受细腻地呈现出来。诗中对比与反衬手法的运用,巧妙地强化了岁月变迁、物是人非的主题。诗人没有刻意雕琢词句,却凭借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整首诗宛如一幅生动的人生画卷,既展现了时光的无情,又蕴含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充分体现了贺知章诗歌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的艺术特色,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 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刘云:说透人情之的。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似太白。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摹写久客之感,最为真切。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此作一气浑成,不假雕琢,兴之偶至,举笔疾书者。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情景宛然,纯乎天籁。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人皆知气象开展、音节宏亮为盛唐,不知盛唐中有如此淡瘦一种,却未尝不是高调。刘仲肩曰:朴实语,无限感慨。
清刘宏煦《唐诗真趣编》
下一篇:唐·贺知章《答朝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