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sòng
zhì
qián
shuǐ
驿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hòu
shā
tián
jiā
lián
zhú
fēng
lín
shè
máo
shí
què
zào
wǎn
dié
fēi
qiū
cǎo
驿
lóu
gōng
shù
jìn
zài
sān

译文

管理驿站的官吏站在水边,农家连着竹林中的小溪。枫林里传来社日祭神的鼓声,中午时分茅屋里响起鸡啼。喜鹊在秋熟庄稼里鸣叫,蝴蝶在秋草垅上翩翩飞舞。在靠近驿亭的树下,疲惫的马儿在不住地长声嘶鸣。

逐句剖析

"候吏立沙际":管理驿站的官吏站在水边,

# 候吏:管理驿站的官吏。

"田家连竹溪":农家连着竹林中的小溪。

# 竹溪:竹林中的小溪。

"枫林社日鼓":枫林里传来社日祭神的鼓声,

# 社日:祭社神(土地神)的日子。社日分春社秋社,此指秋社。

"茅屋午时鸡":中午时分茅屋里响起鸡啼。

# 午时:中午前后。

"鹊噪晚禾地":喜鹊在秋熟庄稼里鸣叫,

# 晚禾:泛指秋熟庄稼。

"蝶飞秋草畦":蝴蝶在秋草垅上翩翩飞舞。

# 畦:田垄。

"驿楼宫树近":在靠近驿亭的树下,

# 宫树:屋旁之树。宫:房屋的通称,此处复指驿楼。树:一作榭。,驿楼:即驿亭。

"疲马再三嘶":疲惫的马儿在不住地长声嘶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由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这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诗人在秋日于潜水驿送客时的所见所闻。诗的首尾两联点明送客主题,中间四句写景。写作手法上,采用视听结合、远近结合。如“枫林社日鼓”是听觉描写,“鹊噪晚禾地”也是听觉,而“田家连竹溪”“茅屋午时鸡”等是视觉描写;从“候吏立沙际”的近处到“蝶飞秋草畦”的远处。整首诗自然质朴地勾勒出一幅乡村风俗画,虽未直抒送别愁绪,但在景色描绘中渗透着怅惘之感,体现了刘禹锡诗歌的独特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由刘禹锡所作。唐德宗永贞元年(805)至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期间,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在秋社之日,他送客至潜水驿,看到秋日乡村景色,联想到自身被贬的境遇以及与友人的分别,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内心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兼乡村题材的诗。描绘了秋日送客至潜水驿时所见的乡村景色,如田家、竹溪、枫林、茅屋等,营造出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氛围,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惘之情,借秋日乡村景色写出送别时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描绘秋日乡村景色,如“蝶飞秋草畦”等,虽未直接写送别愁绪,但通过这些景色烘托出送别时的怅惘之情。多感官描写:“枫林社日鼓”从听觉描绘社日时枫林里的鼓声,“鹊噪晚禾地”写喜鹊在晚禾地的叫声;“田家连竹溪”“茅屋午时鸡”从视觉展现田家与茅屋等景色,视听结合使画面更丰富。远近结合:首联“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先写近处沙际的候吏,再写远处相连的田家竹溪;尾联“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近处写驿楼和宫树,远处通过疲马嘶鸣营造氛围,远近结合拓展了诗歌意境。以动衬静:以鹊噪之动衬托禾地之静,蝶飞的动景衬托晚禾秋草的静景,晚禾秋景的视觉与鹊噪的听觉描写相结合,“鹊噪晚禾地”的远景和“蝶飞秋草畦”的近景相结合。

3. 分段赏析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开篇首联“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为我们点明了地点。候吏早已站在潜水河的沙洲边,“沙际”明确了送别之地。紧接着展现周边环境,竹溪环绕着田舍,呈现出宁静清新的田园水乡风貌,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到这个特定场景之中。颔联“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描绘了一幅充满乡村民俗气息的画面。秋日的中午,枫林之中社鼓喧闹,茅屋旁不时传来鸡鸣。“枫林”和“茅屋”是诗人送别时眼中所见,这些场景构成了一幅祥和又温馨的农村安居图,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宁静。颈联“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鹊儿在晚禾地上鸣叫,这一动景衬托出禾地的静谧;蝴蝶在秋草畦间飞舞,其动景也凸显了晚禾秋草的安静。这里既有晚禾秋景的视觉呈现,又有鹊噪的听觉描写,而且远景“鹊噪晚禾地”与近景“蝶飞秋草畦”相互结合,使画面层次丰富,充满立体感。尾联“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则将视角转回远行之人。驿楼和宫树已近在眼前,疲惫的马儿再三嘶鸣。这两句既照应了诗题,点明是在驿站送客,又呼应首句,让整首诗结构完整。这里的马嘶声,看似写马的欢快,实则从侧面衬托出旅人即将分别时复杂的心情,也许表面的欢快之下,隐藏着对离别的不舍。整首诗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紧紧围绕潜水驿展开。诗人通过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的方式,从村内的田家、茅屋,写到村外的枫林、晚禾地;从人类活动的社鼓,写到虫鸟花草的蝶飞鹊噪,描绘出秋日乡村一片祥和之景。但在这祥和背后,却烘托渲染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惆怅之情。其中“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这两句,因其生动的乡村场景描绘,备受北宋诗人王安石激赏,甚至对王安石的创作产生了影响,足见其艺术魅力。

4. 作品点评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写作特色上,自然质朴,视听、远近结合手法运用巧妙,借景抒情含蓄蕴藉。在刘禹锡的诗作中,虽不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它从侧面展现了诗人在被贬期间的生活感悟与情感表达,丰富了其诗歌创作的题材,为研究刘禹锡的思想和创作风格提供了别样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雪浪斋日记》云:“荆公喜唐人‘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书于刘楚公第。或以为此即储光羲诗。苕溪渔隐曰:“此一联乃梦得《秋日送客至潜水驿》诗,非储光羲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刘梦得“神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佳句;然不若韦苏州“绿叨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 三、四天下诵之。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周弼(列)为四实体。何新之(列)为典实体。刘昭禹曰:“枫林社日鼓”不若“茅屋午时鸡”,以此知其全宝未易多得。陆时雍曰:“意气逼窄,是中唐的派。”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草”似不得云“畦”。或曰:“畦留夷揭车。”虽皆草类,然诗不得如此牵引。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日射》

下一篇: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