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péi
guò
xīn
chāng
fǎng
访
rén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2
táo
yuán
xiàng
jué
fēng
chén
liǔ
shì
nán
tóu
fǎng
访
yǐn
lún
dào
mén
gǎn
fán
niǎo
kàn
zhú
wèn
zhǔ
rén
chéng
shàng
qīng
shān
dōng
jiā
liú
shuǐ
西
lín
zhù
shū
duō
suì
yuè
zhòng
sōng
jiē
lǎo
zuò
lóng
lín

译文

吕逸人隐居的地方,一直都是与尘俗世事隔绝的,我专程来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到门来访却未遇主人。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何必询问主人。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内一样。东邻流动的水流入西边邻居。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的表皮都像龙鳞一样。

逐句剖析

"桃源一向绝风尘":吕逸人隐居的地方,一直都是与尘俗世事隔绝的,

# 风尘:指尘俗的世事。,绝:指断绝,隔绝。,一向:指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桃源:即桃花源,此指吕逸人隐居之处。

"柳市南头访隐沦":我专程来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

# 隐沦:指隐士,隐居之人。,柳市:指汉长安地名。此亦借指吕逸人隐居之处。

"到门不敢题凡鸟":到门来访却未遇主人。

# 题凡鸟:典出《世说新语·简傲》。魏嵇康与吕安两人平素非常要好,只要一想念对方,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也要命驾专程前去探望。有一次,吕安来看嵇康,正巧嵇康不在家,康兄嵇喜前来迎接。吕安不进屋,只在门上写了一个“凤”字就走了。嵇喜看到了这个“凤”字后,感到非常高兴,认为是吕安在表扬他。他哪里知道,这个“凤”字是吕安对他的讥讽,认为嵇喜这个人只不过是一只“凡鸟”而已——“凡”与“鸟”这两个字合写,就是“凤”的繁体字字形。作者在“题凡鸟”前加“不敢”,有两个意思:一是此次来访未遇主人;二是赞扬吕逸人家不俗气。

"看竹何须问主人":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何必询问主人。

# 何须:指何必,哪里还用。,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作者在此用典,也有两个意思:一是未见到主人;二是作者与主人不外,尽管主人不在家,仍可留下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

"城上青山如屋里":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内一样。

# 屋里:室内。

"东家流水入西邻":东邻流动的水流入西边邻居。

"闭户著书多岁月":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 闭户:闭门,关门。

"种松皆老作龙鳞":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的表皮都像龙鳞一样。

# 种松皆老作龙鳞:此句宋蜀本、静嘉堂本等作“种松皆作老龙鳞”。种松:栽种松树。龙鳞:谓古松躯干如龙鳞。这里用它来形容老松树的表皮呈现出鳞的形状,很老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此诗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通篇洋溢着轻松愉悦的氛围。尤其在颔联中,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带有一种含蓄的幽默感。颈联在造句方面更是精妙绝伦,“城外”与“屋里”、“东家”与“西邻”不仅各自相对仗,而且共同与邻句形成对仗,大大增强了语气的流畅与通透。全诗风格清新脱俗,多次运用典故,且贴切自然,毫无生硬之感。诗人通过对吕逸人闭户著书隐居生活的极力赞美,表达了自己向往远离尘嚣、超脱世俗的理想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王维写的一首七言律诗,王维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终南山,常相唱和,以后,两人又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事迹未详。这首诗极赞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显示了作者艳羡“绝风尘”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颈联“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以实景描写补足虚写,让人在隐逸境界身临其境。对仗:颈联“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其中“城上”与“屋里”,“东家”与“西邻”自相对仗,又与邻联形成整体呼应,增强诗歌节奏感与层次感。用典:“桃源一向绝风尘”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将吕逸人的隐居之地比作与世隔绝的桃源,暗示其高洁避世的品格。“到门不敢题凡鸟”借用《世说新语》中嵇康与吕安的典故(吕安访嵇康不遇,题“鳳”字于门讽刺嵇喜凡俗),反用其意,表达对吕逸人的尊重与自谦,暗示其非俗人可比。“看竹何须问主人”化用王羲之之子王徽之“何可一日无此君”的典故,以“看竹”喻寻访高士,体现诗人与吕逸人之间超越世俗礼节的精神契合。借景抒情:尾联“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以景语作结:“老龙鳞”比喻松树的苍劲,暗喻吕逸人隐居岁月之久,品格如松般坚韧,“闭户著书”则隐含对其潜心治学、远离尘嚣的赞赏。景中含情,余韵悠然,使全诗在冲淡中见深意。

3. 分段赏析

首联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此为虚写。在长安柳市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高尚气节,也暗含了诗人向往的隐逸之思。颔联写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作者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凡鸟”是“凤”字的分写,此处是个典故,王维“到门不敢题凡鸟”,则是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看竹”也是个典故,而此诗“何须问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人产生仰慕之情。颈联则借用典故,来表示对吕逸人的敬仰,是虚写。“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是实写。颈联首句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两句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尾联最后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位真隐士。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并照应开头的“一向绝风尘”,全诗结构严谨完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字里行间满是对吕逸人深切的钦羡之情。青山秀水,苍松挺立,这些景物无一不引发诗人的爱慕之意,充分展现了诗人渴望归隐、皈依自然的思绪。诗中描写手法虚实相生,有的在上下句中相互映衬,有的在上下联中相互对比,笔法灵动,变化万千,既避免了内容的空泛,又摆脱了叙述的呆板,读来韵味悠长,情趣盎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隆基《平胡》

下一篇:唐·韩愈《晚春二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