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虏忽猖狂":外族无缘无故忽然间猖狂进攻,
# 杂虏:是对少数民族起义者的蔑称。因灵州六胡州是安置铁勒、突厥等少数民族的羁摩州,诗中因蔑称为杂虏。
"无何敢乱常":他们怎么敢如此大胆违背纲常。
# 常:纲常。
"羽书朝继入":插羽的紧急调兵文书入朝而来,
"烽火夜相望":夜间烽火相望于道。
"将出凶门勇":将领抱定必死的决心,
# 凶门:古代将军出征时,凿一扇向北的门,由此出发,如办丧事一样,以示必死的决心,称“凶门”。
"兵因死地强":士兵们也是置于死地而后生。
# 死地:绝境。
"蒙轮皆突骑":精锐骑兵冲锋陷阵,
# 突骑:奔突驰骋的精锐骑兵。,蒙轮:冲锋陷阵。
"按剑尽鹰扬":威风凛凛。
"鼓角雄山野":鼓角雄壮,震撼山野,
"龙蛇入战场":长矛画戟,战场飞舞。
# 龙蛇:比喻杰出的人物。
"流膏润沙漠":流脂油膏,润湿沙漠,
# 膏:油脂、脂肪。
"溅血染锋铓":刀剑染血,更见锋芒。
# 锋铓:亦作“锋芒”,刀枪等锐器的刀口和尖端。
"雾扫清玄塞":战争结束,硝烟散尽,
# 玄塞:长城。
"云开静朔方":边塞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武功今已立":武功今朝已成就,
"文德愧前王":礼乐教化有愧于前王。
# 文德:指礼乐教化。
"戎羯不虔":戎羯不遵礼度,
"窃我荒服":暗中偷窥边境。
"命偏师之俘翦":命令偏师将他们消灭,
"彼应期而咸殄":敌军如期被全歼。
"一麾克定":一麾平定,
"告捷相仍":得胜的消息相继而来。
"爰作是诗":于是写下这首诗篇,
"聊以言志":姑且以此表明心志。
唐朝第七位皇帝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唐朝皇帝。庙号玄宗,谥明,故亦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国力强盛。后期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落。李隆基多才多艺,知音乐,善书法,工诗歌,能作文,在唐代帝王中堪与唐太宗颉颃。主要作品有《喜雨赋》《答贾曾令》《受禅制》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是写战争的一首诗。以雄浑笔触展现了盛唐时期平定边疆叛乱的战争场景,描写了闻警、出征、作战、战胜的全过程。既歌颂了将士的英勇武功,又暗含对文治的反思,体现了帝王视角下的家国情怀与政治抱负。
2. 分段赏析
首段四句直入战事缘起,以“杂虏忽猖狂,无何敢乱常”开篇。“忽”“无何”二字如惊雷乍起,既点出叛乱的突兀,更显其嚣张气焰;“乱常”二字暗含对逆贼悖逆天理的斥责,开篇便带锋芒。继而以“羽书朝继入,烽火夜相望”铺陈军情之急,“朝”“夜”二字,见战报昼夜不绝;“继入”“相望”叠用,显战火蔓延之广。短短两句,既勾勒出边疆告急的紧迫图景,又以帝王视角暗藏对边疆稳定的关切与对叛乱的震怒,为后文平叛叙事埋下伏笔。次段四句转写唐军出战与接战前的英武之姿。“将出凶门勇,兵因死地强”聚焦将士精神:出征本为“凶门”(《吴子兵法》所言决死之途),偏生“勇”气盈怀;置身边境“死地”(《孙子兵法》所喻绝境),反激发“强”志。用典自然贴切,以“将”“兵”分述整体风貌,“勇”“强”二字直书士气,既赞忠勇,亦见统帅对军队的掌控之坚。“蒙轮皆突骑,按剑尽鹰扬”更以细节显军威:“蒙轮”状战车冲锋之势,“突骑”见骑兵剽悍之姿,“鹰扬”喻将士昂扬如猛禽振翅。此段将帝国军威与盛唐尚武之气尽展无遗。第三段四句切入接战场景,绘出战争宏阔。“鼓角雄山野,龙蛇入战场”以声与形造势:战鼓号角响彻山川,如雷霆震耳;军阵蜿蜒如龙蛇游走,似有吞敌之势。“雄”字拟人,赋予鼓角压倒一切的气势;“龙蛇”或喻阵法灵动,亦暗合《易经》“龙战于野”的意味。“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铓”则以血与火的残酷消解浪漫:尸骸横陈如膏脂浸润沙海,鲜血飞溅染红兵刃,“润”“染”二字,形成强烈感官震撼——既见武功之盛,亦隐现武力征伐的阴影,为末段反思埋下深意。尾段四句于战事平定中生发感慨。“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以自然景象隐喻战事平靖:“雾扫”“云开”如巨帚拂去阴霾,边塞重归安宁;“玄塞“”朔方”点明方位。比兴手法下,抽象的胜利被具象为天朗气清之景,与首段“乱常”形成呼应,结构圆融。末句“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笔锋一转,由赞武功转向思文治:“武功今已立”肯定战功赫赫,“文德愧前王”则以谦逊之语将文治置于更高境界。对比中见胸襟——既求“武功”保疆土,更慕“文德”润民心,暗合李隆基“开元盛世”的治世理想,亦隐现晚年怠政的反思。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诗气势雄浑,笔力遒劲,字里行间奔涌着睥睨外敌的浩然之气,尽显横扫千军、势不可挡的王者风范。诗人以酣畅淋漓的笔触颂扬大唐军威,不仅展现了战场的恢弘壮阔,更抒发了志在文治武功上再拓大唐盛世版图的凌云壮志。作为一首排律,此诗格律谨严,对仗工整精妙,音韵铿锵流转;在谋篇布局上层次分明,文辞凝练生动。
# 这首《平胡》诗,一看就知道,它出自惯于驾驭战争全局的老手,虽然也是在宫廷里写的,但它写了战争全过程,从敌人来犯和战争决策,到决战大漠并扫清朔方,整个过程,都由他来运筹,他将运筹实感以及想象中的战争,都放在诗里面了,颇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天命景象,尤其结尾两句,意味深长,“武功今已立” ,可谓英雄气概矣,“文德愧前王” ,“文德”即帝王气象。
不详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冬君《文化的江山》
上一篇:唐·储光羲《题陆山人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