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奴":雁奴,
"雁之最小者":雁群中最小的一只,
"性尤机警":性格非常机警。
"每群雁夜宿":每次雁群晚上睡觉时,
"雁奴独不瞑":只有雁奴不睡,
# 瞑:同“眠”。
"为之伺察":为它们观察情况。
# 伺察:侦视;观察。
"或微闻人声":有时稍微听到有人的声音,
# 或:有时。
"必先号鸣":一定先大声鸣叫,
"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雁群就互相叫着杂乱地飞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后来乡里的人更加喜欢设下更加巧妙的陷阱,
"以中雁奴之欲":专门用来对付雁奴。
"于是先视陂薮雁所常处者":于是先找到雁群常栖息的湖边地带,
# 常处者:经常栖息之地。,陂薮: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陂:堤岸、湖边。
"阴布大网":暗中铺下大网,
# 阴:暗中、秘密。
"多穿土穴于其傍":并在网的附近挖好洞穴。
"日未入":白天雁群不在,
"人各持束缊并匿穴中":人们就拿着牵网的麻绳藏在洞中,
# 匿:隐藏、躲避。,束缊:捆缚用的麻绳。缊,乱麻绳。
"须其夜艾":等到夜晚时分,
# 夜艾:夜尽之时,指天快要放亮的时候。艾:止、尽。,须:等待。
"则燎火穴外":人们就在洞外点火,
# 燎火:点火。
"雁奴先警":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
"急灭其火":立刻灭掉火。
"群雁惊视无见":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动静,
"复就栖焉":就又栖息睡觉。
"于是三燎三灭":于是人们屡次点火,
"雁奴三叫":雁奴屡次鸣叫,
"众雁三惊":雁群屡次惊醒;
"已而无所见":惊醒了而又什么都没发生,
"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雁群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 无验:无根据。
"互唼迭击之":轮番啄食、攻击它,
# 迭击:轮番打击。迭:更迭、轮流。,唼:水鸟吞食的声音。
"又就栖然":然后又栖息睡觉。
"少选":过了一会儿,
# 少选:一会儿、不多久、须臾。
"火复举":(人们)又点火,
"雁奴畏众击":雁奴害怕雁群再啄击它,
"不敢鸣":不敢鸣叫报警了。
"乡人闻其无声":人们没有听到雁奴的鸣叫,
"乃举网张之":就拉绳张网,
"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大概十只鸟中能捉住五只。
# 率十获五:大概十只能捉住五只。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子京,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天圣二年,他与兄宋庠同举进士,时称“二宋”“大小宋”。历仕州军,官至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卒谥景文。宋祁博学能文,受西昆体前辈作家影响较深,诗文温雅典丽。善辞赋,现存多为律赋。为文长于议论,尤善议政论兵。其亦能词,《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世称“红杏尚书”。代表作品有《良玉不琢赋》《上三冗三费疏》。著有《宋景文集》。
1. 分段赏析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此句开篇点明雁奴身份与特性。用简洁直白的表述,介绍雁奴是雁群中体型最小且最为机警的存在,为后文雁奴承担守护雁群的职责埋下伏笔,让读者对雁奴这一角色有初步认知,也为整个故事的展开做好铺垫。“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具体描绘雁奴守护雁群的行为。“独不瞑”生动展现出雁奴在雁群夜宿时,放弃休息,独自保持警觉的状态,“伺察”二字明确其职责所在,凸显雁奴对雁群的忠诚,使雁奴尽职尽责的形象更加立体。“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承接上文,说明雁奴发挥作用的过程。“必先号鸣”强调雁奴反应迅速,一旦察觉细微的人声,便立刻发出鸣叫示警,“杂然相呼引去”则描绘出雁群在得到警报后迅速逃离的场景,进一步体现雁奴对于雁群安全的重要性。“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此句转折,引出故事的矛盾冲突。“益巧设诡计”表明乡人手段的狡猾,“以中雁奴之欲”暗示乡人针对雁奴的机警展开谋划,推动故事发展,让情节产生变化。“于是先视陂薮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详细叙述乡人实施诡计的前期准备。“视”“布”“穿”等一系列动词,清晰地展现出乡人谋划之周密,他们先是寻找雁群常栖息的水边草地,然后暗中布置大网、挖掘土穴,为后续诱骗雁群设下陷阱,体现出乡人的老谋深算。“日未入,人各持束緼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继续描述乡人实施计划的过程。点明乡人在太阳未落山时就做好准备,手持柴草藏匿于土穴中,等到夜深便在穴外点火,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行为,为迷惑雁群的情节蓄势。“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写出乡人第一次实施计谋的情况。“雁奴先警”呼应前文雁奴的机警,它率先察觉火光并发出警报,而乡人“急灭其火”,让雁群惊慌查看却无所发现,只能重新栖息,这一过程体现出雁群对雁奴初步的信任,也让乡人看到计谋得逞的可能。“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迭击之,又就栖然”,详细叙述乡人反复实施计谋,致使雁群对雁奴产生怀疑。“三燎三灭”“三叫”“三惊”通过重复强调,展现出乡人计谋的持续性和雁群的反应,随着一次次虚惊,雁群逐渐失去耐心,认为雁奴的警报不准确,进而“互唼迭击之”,攻击雁奴,这里生动地表现出信任在欺骗中逐渐瓦解的过程。“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情节达到高潮。“火复举”意味着真正的危险来临,而“雁奴畏众击,不敢鸣”则写出雁奴因之前遭受攻击,产生畏惧心理,在关键时刻不敢发出警报,此时雁奴的无奈与雁群即将面临的危险形成强烈对比,让读者感受到紧张的氛围。“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作为故事结局,交代了雁群悲惨的命运。乡人听到没有雁奴的警报声,便张开大网捕捉,“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以具体的结果,展现出雁群因不信任雁奴而付出的惨痛代价,点明文章主旨,引发读者对信任与欺骗的思考。
下一篇:宋·宋祁《元会诗五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