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朝代:宋作者:宋祁浏览量:1
西
hào
liáng
biāo
jīn
shū
宿
ǎi
shōu
yìng
xiū
hùn
màn
qiě
gōu
bàng
lěng
qīn
zhū
rùn
luó
shū
zhàng
qiū
fēng
liú
zhī
qiǎn
lìng
zài
jiāng
lóu

译文

西方的秋风凉爽地吹过,月亮从清晨的雾气中显露出来。月光映照在水波上,不必像玉璧那样浑然一体,照进帐幔时,暂且像弯钩般令人迷离。蚌壳在清凉中透着珍珠的温润,稀疏的罗纱让帐中也带上了秋意。这月光下的风雅意趣实在不浅,正像当年庾亮在江楼上赏景时的情景。​

逐句剖析

"西颢凉飚度":西方的秋风凉爽地吹过,

"金枢宿霭收":月亮从清晨的雾气中显露出来。

"映波休混璧":月光映照在水波上,不必像玉璧那样浑然一体,

"入幔且迷钩":照进帐幔时,暂且像弯钩般令人迷离。

"蚌冷侵珠润":蚌壳在清凉中透着珍珠的温润,

"罗疏逼帐秋":稀疏的罗纱让帐中也带上了秋意。

"风流知不浅":这月光下的风雅意趣实在不浅,

"庾令在江楼":正像当年庾亮在江楼上赏景时的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月》是北宋宋祁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以秋日相关意象起笔,借特定词语描绘出秋风渐起、雾气消散的景象,营造出清新的氛围;颔联聚焦月光,通过不同情境下的呈现状态,展现月光的澄澈与朦胧之美;颈联转向受月光影响的事物,以事物的状态传递出秋夜的清冷静谧;尾联由眼前景致联想到古人雅事,赋予当下情境文化韵味。此诗语言凝练优美,运用借代、比喻、用典等手法,将写景与抒情融合,字里行间满是对秋夜月色的欣赏与对风雅情趣的认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子京,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天圣二年,他与兄宋庠同举进士,时称“二宋”“大小宋”。历仕州军,官至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卒谥景文。宋祁博学能文,受西昆体前辈作家影响较深,诗文温雅典丽。善辞赋,现存多为律赋。为文长于议论,尤善议政论兵。其亦能词,《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世称“红杏尚书”。代表作品有《良玉不琢赋》《上三冗三费疏》。著有《宋景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西颢凉飙度,金枢宿霭收”,以自然景象开篇。“西颢”代指秋天,“凉飙”即秋风,“度”字写出秋风缓缓吹过的动态;“金枢”指月亮,“宿霭”是夜间的雾气,“收”字描绘出雾气消散、月亮显露的过程。这两句通过“凉飙”“宿霭”等景物,勾勒出秋日清晨秋风送爽、雾气渐散、月亮现身的清新画面,运用借代手法,用“西颢”“金枢”增强了语言的文学色彩,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颔联“映波休混璧,入幔且迷钩”,写月光映照在水波上时,不会与玉璧相混,突出月光在水中的澄澈灵动;月光进入帐幔时,像弯钩一样让人产生迷离之感,展现月光的柔和朦胧。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水中月光与玉璧对比,将帐中月光比作弯钩,既写出了月光在不同环境中的特点,又体现出诗人对月光细致的观察,字里行间透着对月光之美的欣赏。​颈联“蚌冷侵珠润,罗疏逼帐秋”,由月光转向受月光影响的事物。“蚌冷”却“珠润”,写出珍珠在清冷环境中依然保持温润的特质;“罗疏”让秋意渗入帐中,“逼”字形象地表现出秋意的渐浓。两句通过“蚌”“珠”“罗”“帐”等事物,从侧面烘托出月光下的秋夜氛围,以事物的状态传递出秋夜的清冷与静谧,暗含着对秋夜独特意境的感知。​尾联“风流知不浅,庾令在江楼”,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古人。“风流”一词概括了眼前月色及秋夜氛围的雅致韵味,“庾令”即庾亮,借用他在江楼赏景的典故,将当下的赏景情境与古人的雅事相联系。这里运用用典的手法,既赞美了眼前景致的风雅,又通过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表达出诗人在赏景时产生的共鸣,以及对这种雅致生活情趣的认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宋祁《光禄叶大卿哀词》

下一篇:宋·宋祁《杨柳词四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