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chéng
zuì
gāo
ló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chéng
jiān
jìng
jīng
pèi
chóu
piāo
miǎo
zhī
fēi
lóu
xiá
chè
yún
mái
lóng
jiāng
qīng
bào
yuán
tuó
yóu
sāng
西
zhī
duì
duàn
shí
ruò
shuǐ
dōng
yǐng
suí
cháng
liú
zhàng
tàn
shì
zhě
shuí
xuè
bèng
kōng
huí
bái
tóu

译文

尖峭的山城,崎岖的小路,以及插在城头的旌旗都暗自发愁,就在这样的地方,孤孤单单、若隐若现地耸立着一座飞腾的高楼。云霾隔断连绵的山峡,群山如同龙虎在静卧,阳光映照着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鼋鼍在浮游。扶桑西端的树枝遥对山峡的断石,弱水东来的影子紧接长江的流水。拄着藜杖感叹世事的人究竟是谁,血泪飘洒空中,就在我满头白发回顾的时候。

逐句剖析

"城尖径昃旌旆愁":尖峭的山城,崎岖的小路,以及插在城头的旌旗都暗自发愁,

# 旌旆愁:见杜甫《送韦评事》诗:“吹角向月窟,苍山旌斾愁。”旌旆:旌旗,旆(音佩),本义为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昃:自注:一作翼。,城尖:山尖。

"独立缥缈之飞楼":就在这样的地方,孤孤单单、若隐若现地耸立着一座飞腾的高楼。

# 缥缈:高远不明之貌。楼高势若飞,故曰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云霾隔断连绵的山峡,群山如同龙虎在静卧,

# 龙虎卧:形容峡坼云霾。龙虎:形容山峡突兀盘踞之状。卧,自注:一作睡。,霾:指云色昏暗。,坼:裂缝。

"江清日抱鼋鼍游":阳光映照着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鼋鼍在浮游。

# 鼋鼍:形容江流湍急闪烁之状。鼋:大鳖。鼍:鳄鱼。,日抱:指日照。

"扶桑西枝对断石":扶桑西端的树枝遥对山峡的断石,

# 断石:指峡坼。,对:自注:一作封。,扶桑:见《说文》:“扶桑,神木,日所出也”。

"弱水东影随长流":弱水东来的影子紧接长江的流水。

# 长流:即第四句里的“江”。,弱水:见《山海经》: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其水不胜鸿毛。

"杖藜叹世者谁子":拄着藜杖感叹世事的人究竟是谁,

# 谁子:哪一个。,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杖:拄(杖)。

"泣血迸空回白头":血泪飘洒空中,就在我满头白发回顾的时候。

# 回白头:掉转鬓发已白的头不再眺望。,泣血:形容极度哀痛,语出西汉李陵《答苏武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白帝城最高楼》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由云安(今重庆云阳)与初到夔州(重庆奉节)时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自创的拗体七律形式突破传统格律束缚,借白帝城险绝奇景抒写乱世忧思。全诗以“城尖径昃”“龙虎鼋鼍”等峭拔意象勾勒三峡雄峻,又以“扶桑弱水”神话拓开浩渺时空,在虚实激荡中暗藏山河破碎之痛。尾联“泣血迸空”以血泪飞溅的悲怆画面,直刺安史之乱后苍生疾苦,将地理奇险、神话幻境与身世沉浮熔铸为孤绝的“诗史”长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末,时年五十四岁的杜甫携家带口,自云安(今重庆云阳)沿长江东下,迁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彼时安史之乱虽平,然藩镇割据、民生凋敝,诗人半生漂泊,身世如孤蓬辗转。夔州雄踞三峡瞿塘峡口,白帝城更矗立其东侧山头,背倚赤甲山险峰,面朝长江激流,地势如龙盘虎踞。杜甫初抵此地,独登白帝城绝顶高楼,但见危城孤悬于巉岩之上,江涛裂峡似鼋鼍翻腾,云霾蔽日若龙虎蛰伏。此情此景,激荡出诗人胸中郁结已久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痛,遂挥笔写下拗体七律《白帝城最高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拗体七律诗,也是一首山水咏怀诗。全诗描绘了白帝城最高楼的险峻地势与壮丽江峡风光,通过“峡坼云霾”“江清日抱”等奇崛意象营造出雄浑阔大的意境。诗中以“杖藜叹世者”自喻,借登高望远的视角,将个人衰老之悲与对国运衰微的深切忧虑相融合,“泣血迸空”的悲怆呼告,既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也展现了诗人心系苍生的博大胸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颈联“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化用《山海经》神话意象,反向化用曹植“东观扶桑”句,以“西枝”“东影”的虚境拓展空间维度,极言楼高可望天地尽头,江远可接仙河幻影。虚实结合:颔联实写三峡险峻(山石如龙虎盘踞),虚绘江流奇幻(鼋鼍浮游);颈联更以神话虚景(扶桑弱水)反衬地理实境,虚实相生,营造迷离恍惚的意境。以虚写实:全诗以壮阔山水(“龙虎卧”“鼋鼍游”)反衬诗人“杖藜叹世”的孤绝形象,尾联“泣血迸空”的激烈与“回白头”的衰老形成张力,象征乱世中文人的精神困境。

3. 分段赏析

《白帝城最高楼》首联以“城尖径昃旌旆愁”劈空起势,城楼孤悬绝壁,旌旗垂愁若叹,既勾画白帝城凌空飞峙的险绝奇观,亦暗喻时局动荡的危殆;颔联写登楼纵目之景:“龙虎卧”状云雾裂峡、怪石狰然如兽蛰伏,“鼋鼍游”绘晴江浮光、滩石漾日似神物嬉戏,阴晴倏变间暗藏世道翻覆之思。颈联荡开笔墨,以“扶桑西枝”“弱水东影”的瑰丽神话,打破时空壁垒——城楼之高可触扶桑神木西垂的枝桠,江流之远竟接弱水仙河的虚影,于虚实激荡中拓出“乾坤万里眼”的苍茫气象。尾联收束于“杖藜叹世”的诗人身影,“泣血迸空”以血珠溅云的悲怆意象,将安史之乱后的山河疮痍、半生漂泊的孤愤郁结,凝成一声裂帛长啸,终以“回白头”的萧瑟背影,在拗折律吕中完成对盛唐余晖与乱世血痕的史诗定格。全诗以险韵写奇景,以幻境刺现实,于龙虎鼋鼍的奇幻图卷里,矗立起杜甫“沉郁顿挫”的精神丰碑。

4. 作品点评

《白帝城最高楼》在形式上别具一格,它采用律体的句法,却运用古体的音节,是一首拗体七律。诗中情绪激昂郁愤,声调拗峭突兀,二者相辅相成,打破了七律传统的和谐模式,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此诗结构严谨,首联点明高楼,颔联描绘周边近景,颈联想象远方之境,尾联则抒发身世感慨,起承转合间,诗法规范且精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使后来作者如何措手?东坡《登常山绝顶广丽亭》云:“西望穆陵关,东望琅琊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袭子美已陈之迹,而不逮远甚。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 韩石溪廷延语余曰:“杜子美《登白帝最高楼》诗云:‘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此乃登高临深,形容疑似之状耳。云霾坼峡,山木蟠挐,有似龙虎之卧;日抱清江,滩石波荡,有若鼋鼍之游。”余因悟旧注之非。

明杨慎《升庵诗话》

# 杜七言律……太险者,“城尖径昃旌旆愁”之类。杜则可,学杜则不可。

明胡应麟《诗薮》

# 老杜以歌行人律,亦是变风,不宜多作,作则伤境。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钟云:此句之奇,不奇在“日抱”字,而在“游”字,再吟想始知之(“江清日抱”句下)。钟云:“影随”便妙(“弱水东影”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此诗真惊人之语,总是以忧世苦心发之,以自消其垒块者。……“扶桑”一联,亦形容所立之高,不意想头到此“泣血迸空”,起于叹世,而“迸空”尤奇。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城当云顶,日漾江中,惨淡变幻。弱水无力,犹随江流朝宗,叹息我老独不能出峡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唐人拗体律诗有二种,其一苍茫历落中自成音节,如老杜“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诸篇是也。

清王士祯《分甘余话》

# 子美之“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晚唐人险句之祖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

# 笔势险绝,与题相配。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句法古体,对法律体,两者兼用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二句起,二句结,“独立”“叹世”四字,以两头交贯中腹。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拗体,歌行变格。邵子湘云:奇气奡兀,此种七律,少陵独步。邵二泉云:“扶桑西枝”,以西言东;“弱水东影”,以东言西。谢灵运诗:“早闻夕飙急,晚见朝口暾”,略同此句法。而此尤奇横绝人。三字(“旌旆愁”)便含末二句意。二句近景(“峡坼云霾”二句下)。二句远景,出力写“最高”二字(“扶桑西枝”二句下)。应“独立”(末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唐云:字字琢炼,字字奇古。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李因笃云:浑古之极,不可名言。律不难于工而难于宕,律中古意不难于宕而难于劲。此首次句着一“之”字,其力万钧。吴农祥云:郭美命极赏此作,盖离刻之极,归于自然;纵放之余,时见精理者。

清刘濬《杜诗集评》

# 此亦造句用力之法,句法字字攒炼。起句促簇。次句疏直而阔步放纵,乃立命之根……收句起格历落,用意疏豁。非是则收不住中四句之奇倔,如此奇险,寻其意脉,却文从字顺,各称其职。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此与《玉台观》“中天积翠”一篇同一作法、七律中三唐所无也。

清屈复《唐诗成法》

# 世多称此诗入近体,细看作歌行为当。

现代林东海《历代诗法》

# 拗律如杜公“城尖径仄”一种”,历落苍茫,然亦自有天然斗笋处、非如七古专以三平为正调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 七律有全首拗调如古诗者,少陵“主家阴洞”—首、“城尖径昃”一首之类是也。初学不可轻效。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少陵“白帝城”,以古调入律也。

清林昌彝《海天琴思录》

# 通体平仄入古。其源自庾开府《乌夜啼》等作来,而气魄持盛,宋陆放翁见多此等作。

不详不详《十二笔舫笔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昌龄《送张四》

下一篇:唐·于武陵《劝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