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án

朝代:宋作者:张俞浏览量:1
zuó
chéng
shì
guī
lái
lèi
mǎn
jīn
biàn
shēn
luó
zhě
shì
yǎng
cán
rén

译文

昨天去了一趟城里,回来后泪水沾满了手巾。那些浑身穿着绫罗绸缎的人,根本不是像我这样养蚕的人。

逐句剖析

"昨日入城市":昨天去了一趟城里,

# 入城市:一作到城廓。市:做买卖或买卖货物地方。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归来泪满巾":回来后泪水沾满了手巾。

# 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泪:泪水。

"遍身罗绮者":那些浑身穿着绫罗绸缎的人,

# 罗绮: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遍身:全身上下。

"不是养蚕人":根本不是像我这样养蚕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蚕妇》是北宋张俞创作的五言绝句。此诗通过描写一位养蚕妇女进城归来后的感受,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与所得悬殊的不合理现象。前两句叙述蚕妇昨日进城,归来泪湿衣衫;后两句指出身穿绫罗绸缎者并非养蚕之人。全诗语言质朴,以直白的表述,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社会不公进行了有力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张俞(?~?),北宋文学家。一作愈,字才叔,又字少愚,号白云居士,益州郫县(今四川)人。屡试进士不第,于宝元初年曾上书言边事,庆历元年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不就职,后隐居青城山白云溪。其文有西汉风,诗多为遨游山水之作,诗风平易自然、朴素淡雅,有晚唐风致。有诗《蚕妇》传诵久远。苏舜卿谓其诗“优游感讽,意不可尽,吾不能也”。著有《白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代初期,社会相较晚唐、五代那百余年的混乱局面,看似安定不少。广大民众辛勤耕耘、全力生产,推动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然而,统治阶级为稳固自身统治,大肆剥削,用搜刮来的财富,豢养前朝降王、降臣,以及庞大的官僚地主群体。张俞科举屡遭挫折,对民间苦难知之甚深,目睹劳动者的艰辛后,写下此诗,旨在揭露这般剥削压迫的社会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社会讽喻诗。借养蚕农妇入城卖丝的所见所感,揭露剥削者不养蚕却身着罗绮的不合理社会现象,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不满。

2. 分段赏析

一、二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细致描摹蚕妇的悲怆心境。蚕妇前日前往城中售卖蚕丝,归来时竟泪流满面,头巾尽湿。“泪满巾”三字以白描手法,直观展现其内心所受冲击之剧烈。诗人以素朴直白的语言,如手术刀般剖开社会肌理:通过叙写蚕妇进城卖丝的单一事件,却无声揭露了“劳者无获、获者不劳”的极端不公。诗中未着一字议论,却以蚕妇“入城市”与“泪满巾”的行为反差,构建起对底层劳动者的深刻同情。当蚕妇初次踏入城市,猛然发现自己终身贫困的根源,这种认知冲击让她的痛哭具有了直指社会制度的批判力量。诗人对蚕妇神态(泪满巾)、行动(入城市)、心理(贫困根源的认知)的刻画细腻传神,仅凭“卖丝归来落泪”这一生活切片,便深刻揭露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合理性,其立意之深刻、构思之精巧,足见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敏锐的洞察力。三、四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以冷峻笔触揭开蚕妇悲泣的核心缘由,对“获而不劳、劳而不获”社会悖论的痛切认知。蚕妇之所以痛哭失声,正因她在城中目睹身着绫罗绸缎的权贵阶层,皆为不事蚕桑的寄生者。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她明白:像自己这般终日与蚕茧为伴的劳动者,即便耗尽毕生心血,也无法触及那些华美衣料,而剥削者却仅凭权势便占有劳动果实。诗人以“遍身罗绮”与“养蚕人”的鲜明对比,构建起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缩影:一边是劳动者“晨兴理荒秽”的艰辛,一边是统治者“钟鸣鼎食”的奢靡。这种对比手法并非简单的现象罗列,而是通过“不是”二字的否定式表达,将批判锋芒直指制度性不公,以极具说服力的艺术概括,让“劳者无衣”的社会悲剧跃然纸上,成为封建剥削制度的有力控诉。

3. 作品点评

全诗构思精巧新颖,寓意深邃,引人深思;语言通俗直白,如口语般流畅自然。诗中质朴浅近的语言、明快顺畅的韵律,深受大众喜爱,成为广为流传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等诗读之令人知衣食艰难,有关风化,得《三百篇》遗意马。

清文人马位《秋窗随笔》

# 北宋张俞的《蚕妇》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写得更深婉。

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俞《句》

下一篇:宋·张俞《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