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车公居此地":回想往昔车公居住在这个地方,
"遗墟缭绕临清渊":遗留的废墟曲折环绕,临近清澈的深渊。
"惜哉断石文尚在":可惜啊,断裂石碑上的文字还在,
"野老不识投波澜":乡野老人却不认识,将其扔到了波涛之中。
# 野老不识投波澜:自注:武子墓下得碑,其文尚存,田父断而沈之江。
北宋文学家
张俞(?~?),北宋文学家。一作愈,字才叔,又字少愚,号白云居士,益州郫县(今四川)人。屡试进士不第,于宝元初年曾上书言边事,庆历元年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不就职,后隐居青城山白云溪。其文有西汉风,诗多为遨游山水之作,诗风平易自然、朴素淡雅,有晚唐风致。有诗《蚕妇》传诵久远。苏舜卿谓其诗“优游感讽,意不可尽,吾不能也”。著有《白云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以车公遗迹为题材,描绘了车公故居如今荒芜的景象,借断石文字被乡民投入江中的细节,体现了历史遗存因人为因素消逝的现状,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存消逝的惋惜之情以及对历史考据的关注与珍视。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断石文字在,野老不识投波澜”中“断石”“野老”“波澜”等意象组合,形成历史遗存遭破坏的场景。“断石”承载着历史文字,象征珍贵的文化遗存;“野老”代表无知的破坏者;“波澜”则暗示遗存被投入江中后的消逝。三者相互关联,暗喻文化遗存因世人无知而被损毁流失的现实,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忆昔车公居此地,遗墟缭绕临清渊”,开篇便将思绪拉回往昔。“忆昔”二字直接点出诗人对过往的追忆,“车公居此地”点明了车湖与车公的关联,让这片废墟有了历史的温度。“遗墟缭绕”描绘出残留的废墟曲折环绕的形态,“临清渊”则交代了其临近清澈深渊的地理位置,一近一远,勾勒出遗迹的环境,既展现了车湖曾经的格局,又透着岁月流逝的沧桑感,为后文的惋惜之情铺垫了氛围。后两句“惜哉断石文尚在,野老不识投波澜”,是全诗情感的集中抒发。“惜哉”二字直抒胸臆,将诗人的惋惜之情倾泻而出。“断石文尚在”本是幸事,那些留存的文字或许承载着车公的事迹或过往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然而“野老不识投波澜”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乡野老人因不认识这些文字,竟将断石投入水中,让这份珍贵的遗存面临湮没的风险。这一对比,既写出了历史遗存被忽视的现实,也暗含着诗人对文化传承断层的忧虑,让诗歌的情感更为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