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原绿野恣行事":在花草遍野的原野尽情漫步,
# 恣行:尽情游赏。
"春入遥山碧四围":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
# 碧:碧绿苍翠。,遥山:远山。
"兴逐乱红穿柳巷":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
# 乱红:指落花。,兴:乘兴,随兴。
"困临流水坐苔矶":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
"莫辞盏酒十分醉":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
# 醉:一作:劝。
"只恐风花一片飞":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
# 恐:怕。
"况是清明好天气":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 游衍:是游玩溢出范围的意思。
北宋理学家
程颢(1032~1085),北宋理学家。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后世称大程夫子,与其弟程颐并称“二程”,洛阳(今属河南)人。嘉祐进士,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嘉定十三年,赐谥纯公。程颢因与弟程颐长期居洛讲学,故二程学问又被称为“洛学”。他以“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宇宙万物之本源,尝称“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又倡言“学者须先识仁”,仁是人之本性、天地万物的根本法则,故“穷理尽性”即体认仁性。他提出“心是理,理是心”之命题,强调“主敬”。在文学上,他倡重道轻文之论,认为“有德者必有言”。代表作品有《定性书》《识仁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春日郊野游玩题材的七言律诗,诗中描绘了清明时节郊外的美丽春景,如广袤的绿野、葱郁的远山、飘舞的落花等,体现了诗人在郊野游玩时的愉悦心情,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还传达出珍惜春光、享受生活的主题。借郊野的自然景象,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时光的珍惜之情。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体现了动静结合。“兴逐乱红”描绘了诗人兴致勃勃追逐落花,在柳巷中穿梭的动态场景,充满活力与趣味;“困临流水坐苔矶”则刻画了诗人疲倦时,静坐于水边长满青苔的石矶上,观赏流水的静态画面。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既展现出诗人游玩时的活泼状态,又体现出休憩时恬淡、宁静的心境。虚实相生:“只恐风花一片飞”一句体现虚实相生。眼前所见的春花是实写,而由春花联想到春光易逝,进而感慨时光匆匆、人生短暂等抽象的情感与哲理,这是虚写。由实入虚,深化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意更具哲理性。互文:首联“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运用了互文的手法。“芳原绿野”不能简单理解为只有原野芳香、只有绿野,而是说原野既绿且散发着芳香。互文使语言更凝练,描绘出郊野草木繁茂、芳香四溢的春日景象。借景抒情:“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描绘出春日郊野的清新美景,诗人在这样的景色中自在行走,借景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郊游时愉悦、畅快的心情;“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通过描写追逐落花、静坐赏水等场景,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亲近的状态,寄寓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只恐风花一片飞”,以风中飞花之景,抒发对春光易逝的惋惜、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描绘出郊外春色浓郁之态,仿佛春色已至极致,暮春之姿隐现,与后文落花景致遥相呼应。然而诗人并无伤春之情,反而对眼前春光珍视有加,自在游赏,尽显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出其即物穷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中间两联“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细腻塑造出一位虽年事渐高却童心未泯的诗人形象。“兴逐乱红”展现出诗人追逐落花、穿梭柳巷的盎然兴致,“困临流水”则描绘出其疲惫时临水而坐、静享时光的闲适。而“莫辞盏酒”“只恐风花”两句,不仅传达出诗人劝人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心意,更蕴含着对时光易逝、美好难留的感慨。或许是清明美景触动诗人,让他忆起友人相聚的欢乐时光,进而生发出珍惜友情与时光的深切念头。清明时节常逢雨,而此诗中的晴朗清明殊为难得,故而诗人更觉春光易逝,发出“只恐风花一片飞”的感叹。尾联“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以看似否定实却肯定的语气,直陈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眷恋。如此晴好天气,让人沉醉难舍,忘却归期。面对飘逝的落花,诗人由景及情,联想到时光珍贵、世事无常,进而念及朋友。他感悟到人生中诸多情感与事物终会消散,故而倡导珍惜眼前,珍视当下的美好,便是珍视整个人生。
4. 作品点评
《郊行即事》是一首春游记事诗,生动勾勒出碧树繁花、花瓣飘飞的春日图景,尽情抒发了诗人在清明时节随性畅游、赏景寻乐的欢快心情。全诗谋篇精巧,从远景的芳原遥山到近景的流水落花,由动景的逐花穿行到静景的临水休憩,远近结合、动静相衬,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一篇: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