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流过碧山头":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
# 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清溪:清澈的溪水。
"空水澄鲜一色秋":悬空一泻而下,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清。
# 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清。,澄鲜:明净、清新的样子。,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
"隔断红尘三十里":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
# 隔断红尘三十里:指溪水距离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的远。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此泛指人世间。
"白云红叶两悠悠":空中的白云、山中的红叶都悠闲自在,这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 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北宋理学家
程颢(1032~1085),北宋理学家。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后世称大程夫子,与其弟程颐并称“二程”,洛阳(今属河南)人。嘉祐进士,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嘉定十三年,赐谥纯公。程颢因与弟程颐长期居洛讲学,故二程学问又被称为“洛学”。他以“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宇宙万物之本源,尝称“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又倡言“学者须先识仁”,仁是人之本性、天地万物的根本法则,故“穷理尽性”即体认仁性。他提出“心是理,理是心”之命题,强调“主敬”。在文学上,他倡重道轻文之论,认为“有德者必有言”。代表作品有《定性书》《识仁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清溪流过青山、空水澄明的秋日景象,以及仿佛与红尘相隔、白云黄叶悠悠的画面。体现了诗人静观秋光月色时超尘脱俗、悠然自得的心境,表达了对光明磊落境界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用典:前两句“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的典故。谢灵运原句写云日相互辉映,空水共同澄明。作者在此化用其意境,以水中倒影的视角,勾勒出清溪绕青山、空水一色的澄明秋景,自然融入前人诗意。虚实结合:“清溪流过碧山头”中,实写清溪流淌,虚写碧山头水中倒影,虚实相生,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象征:后两句中,“白云”任意漂游、“红叶”飘逸自得,既是秋月下山林实景,又象征诗人超尘脱俗、悠闲清静的心境。侧面描写:作品题为“秋月”,却通篇未直接写月,而是通过描写笼罩在秋月下的山间小溪及周围景物,如碧绿山头、澄静夜空等,侧面写出出月光的明亮柔和。借景抒情:诗人借描写秋光月色下的清溪、青山、白云、红叶等景象,抒发了超尘脱俗、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光明磊落境界的追求。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以水中倒影为写景切入点。诗中所写清溪“流过”碧山,实则是碧绿山峦倒映于溪水之中的视觉效果。清澈的溪流环绕青山,碧蓝天空映射水面,水天交融一色,呈现出澄明纯净的秋日图景。这一意境汲取了谢灵运诗句的灵感,而秋夜中皎洁月光的铺洒,正是诗人得以静观水之清、山之碧的必要条件。后两句为即景抒怀之笔。诗人在凝视秋光月色的过程中,自然生发出超脱世俗、悠然自适的心境。“白云”与“红叶”既是秋夜山林间的真实景物,也蕴含着象征意味。白云的飘荡无拘、红叶的轻盈自在,既是眼前实景的描摹,更是诗人闲适淡泊心境的生动写照,在即景与抒情的交融中,传递出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意趣。
4. 作品点评
《秋月》以“秋月”为题,却以独特的构思视角,将笔触聚焦于秋月映照下的山间溪流。诗中翠绿的山峦、澄澈的碧空、飘荡的云絮、摇曳的红叶,均围绕潺潺溪流展开描写,而所有景致皆沐浴在明亮柔和的月光氛围中。全诗通篇未直接着笔写月,却通过景物的光影交融与意境营造,让月光的存在无处不在,尽显构思的精妙与艺术的匠心。
# 秋天的色彩特别丰富,这在此诗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诗中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黄叶,它们还相互叠加,交相辉映,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明丽而令人愉快的图画。
不详北京大学教授张鸣
# 题为“秋月”,然清溪碧山、白云红叶,景物描写恰如白昼,内此显现月的皎洁与秋空的澄净,构思巧妙;当然作者的主旨还是借澄空的景色表现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但正如在月夜下写白云、红叶总给人以隔断的感觉一样,这种过分的“猜”、“空”、“澄鲜”,似乎也给人一种做作之感。
不详南开大学教授乔万民
上一篇:宋·贺铸《忆仙姿·九之九》
下一篇:宋·陆游《春游四首(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