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善堂中三十载":在资善堂一直呆了三十年,
# 资善堂:宋朝培育官才的学堂。
"旧人多是凋零":旧的朋友大多都过世了。
# 凋零:引申为过世。
"与君相见最伤情":跟您相见最让人伤感,
"一尊如旧":像过去一样共饮一杯酒,
"聊且话平生":姑且聊聊各自这些年的生活经历。
"此别要知须强饮":这一次分别劝友人强饮一杯,
"雪残风细长亭":在微风残雪的长亭上。
"待君归觐九重城":等您回去觐见皇帝时。
# 九重:官禁。,觐:朝拜天子。
"帝宸思旧":皇帝思念旧臣,
# 帝宸:帝王住的地方、宫殿。
"朝夕奉皇明":您能早晚侍奉皇帝。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整首词通过对过往感慨、当下送别场景描写及对未来的展望,抒发了对旧人凋零的伤感、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以及对友人归朝重用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烘托:“雪残风细长亭”,通过残雪、寒风、长亭这些凄凉的景物,营造出一种萧索、凄冷的氛围,有力地烘托出词人与旧友分别时内心的凄黯与不舍。承上启下:“此别要知须强饮”,以“别”字承接上文与旧友的短暂相聚,强调此次相会既是相见也是相别,突出了相聚的难得与离别的不舍。同时,“别”字领起下文对离别场景及复杂情感的描述,使上下片紧密相连。
3. 分段赏析
上片:“资善堂中三十载,旧人几近凋零”,以叙事起句,点明地点为“资善堂”,时间达“三十载”。“凋零”二字直击人心,为上句增添了厚重深沉的意味。历经数十载的风雨,众多旧人恰似草木归于尘土,一个“几近”,生动地展现出幸存者寥寥无几的情景。正如欧阳修在《圣俞会饮》中所言“洛阳旧友一时散,十年会合无二三”,十年光景便已如此,那三十年的变迁,更可想见旧人消逝之多。“与君相见最伤情”,今日与君意外重逢,心中满是伤情悲戚。这里的“最”字,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表明平日里令人伤感之事已然不少,而此次与旧友相见,却让伤感之情达到了顶点。这无疑彰显了词人与旧友情谊深厚,以及相见之艰难,为下文的相别埋下伏笔。“一尊如旧”紧承“旧人几近凋零”,在时光的洪流中,人已发生诸多变化,而饮酒的器具却一如往昔,更凸显出人事的凋零与无常。阔别多年,一朝相见,本应有着千言万语,道不尽的辛酸过往。然而,“聊且话平生”,话到嘴边却戛然而止。究竟是仕途不顺、历经苦难而难以倾诉,还是因相见短暂而无暇深谈,其中诸多难以言说的隐衷,皆蕴含在这未尽之言中。下片:“此别要知须强饮”,以一“别”字承接上文与旧友短暂相聚的情景,又引领下文对离别的细致描绘。它将上下片紧密相连,点明此次与旧友的相会,既是难得的重逢,又是无奈的分别。历经三十年才得以相遇,足见相见之艰难,而此刻的离别,更让人深感难舍难分。在这相逢即别的时刻,心中五味杂陈,欲饮酒以解愁,却又难以畅饮,想一醉方休,却又无法沉醉,满心的感慨都倾注在这“强饮”之中。“雪残风细长亭”一句,巧妙地插入景语,残雪未消,寒风瑟瑟,长亭矗立,在这特定的时间与地点,旧友重逢后又面临分别,人物内心的凄黯之情因这景的烘托而愈发浓烈。雪、风、长亭,与词中的人物相互交织,构成一幅充满离别愁绪的画面,真正做到了景语皆情语。“待君归觐九重城。帝宸思旧,朝夕奉皇明”,从眼前的分别,延伸至对未来在京城再度相逢的想象,是词人对友人的宽慰之辞。实际上,友人未来是能如期待般归魏,还是如诸多旧人般凋零,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心意。皇帝若念及旧情,友人便能留京,反之则命运难测,其结局不言而喻。晏殊虽素有太平宰相、富贵词人之称,却也多次遭受贬职离京的境遇,仕途辗转。因此,他对友人坎坷的仕途满怀同情,同时也在词中隐晦地流露出对朝廷的不满,这种情感表达在他的词作中实属罕见。
# 大晏《临江仙》云:“资善堂中三十载……”小晏《临江仙》云:“东野亡来无丽句……”此两词,予初读二晏词时即甚喜之,惜后半首皆少逊耳。两词不仅牌调相同,情感意境亦同;论其风调,则前者雍容,后者潇洒,父子身份性情之异,亦可于此中见之。
现代中国古典诗词曲研究家郑骞《成府谈词》
上一篇:宋·晏殊《望仙门》
下一篇:宋·晏殊《端午词(其三·御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