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
ào
·
·
chǔ
guó
yāo
yuán
shòu

朝代:宋作者:晏殊浏览量:1
chǔ
guó
yāo
yuán
shòu
wén
jūn
liǎn
shuí
miáo
jiù
shēng
shēng
cuī
jiàn
lòu
hūn
zhòu
hóng
yán
cháng
jiù
zuì
zhé
nèn
fáng
ruǐ
xiù
tiān
duàn
qīng
xiāng
tòu
bàng
xiǎo
lán
níng
zuò
jiǔ
fēng
mǎn
xiù
西
chí
yuè
shàng
rén
guī
hòu

译文

楚国女子般的细腰本来就如此纤瘦。如同卓文君细腻柔美的脸庞般的花瓣又是谁描绘出来的呢。日日夜夜计时的箭漏声声催促着。从黄昏又到白昼。美丽的容颜又怎么能长久地像原来一样呢。醉酒后折下带花蕊的嫩莲蓬细细嗅闻。昆虫所吐的丝不断,荷花的清香弥漫透来。想要在小栏杆旁长久地静静坐着。微风灌满了衣袖。西池边月亮升起来后我才回去。

逐句剖析

"楚国细腰元自瘦":楚国女子般的细腰本来就如此纤瘦。

"文君腻脸谁描就":如同卓文君细腻柔美的脸庞般的花瓣又是谁描绘出来的呢。

"日夜声声催箭漏":日日夜夜计时的箭漏声声催促着。

"昏复昼":从黄昏又到白昼。

"红颜岂得长如旧":美丽的容颜又怎么能长久地像原来一样呢。

"醉折嫩房和蕊嗅":醉酒后折下带花蕊的嫩莲蓬细细嗅闻。

"天丝不断清香透":昆虫所吐的丝不断,荷花的清香弥漫透来。

"欲傍小阑凝坐久":想要在小栏杆旁长久地静静坐着。

"风满袖":微风灌满了衣袖。

"西池月上人归后":西池边月亮升起来后我才回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家傲》是宋代词人晏殊创作的词作。此词上片借“楚国细腰”“文君腻脸”等典故描绘荷花的婀娜娇艳,以“箭漏”声暗示时光流逝,进而发出“红颜岂得长如旧”的感慨,抒发对时光易逝的无奈。下片描写词人醉折荷房嗅蕊、傍栏凝坐,通过“天丝不断清香透”展现荷花香气,营造出美好的氛围,“风满袖。西池月上人归后”则营造出清幽静谧之境,流露出词人的孤独怅惘。全词以婉约细腻的笔触,借荷花之美与时光流转,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楚国细腰元自瘦”,开篇巧用典故,以“楚国细腰”来比喻荷花茎干纤细修长,将荷花拟人化,生动展现出荷花婀娜之态,为全词营造出优美的意境。“文君腻脸谁描就”,再度运用典故,以卓文君细腻柔美的脸庞来形容荷花娇艳的花瓣,“谁描就”一问,增添了神秘色彩,引发读者联想,尽显荷花之美。“日夜声声催箭漏”,“箭漏”是古代计时工具,此句描绘时光在箭漏的滴答声中日夜流转,“声声催”强调时光流逝之急促,为下文感慨红颜易逝埋下伏笔。“昏复昼。红颜岂得长如旧”,承接上句,点明从黄昏到白昼,时光不停交替,直接抒发感慨,道出红颜无法长久如旧的无奈,蕴含着对时光易逝、美好事物难以长存的惋惜之情。“醉折嫩房和蕊嗅”,描绘出词人沉醉于荷花之美,折下带有花蕊的嫩莲蓬细细嗅闻的情景,一个“醉”字,既写出词人对荷花的喜爱沉醉,又暗示其沉醉于美好的时光与事物。“天丝不断清香透”,“天丝”指昆虫所吐之丝,此句写在这环境中,清香透过不断的天丝弥漫开来,从嗅觉角度进一步渲染荷花香气四溢的氛围,强化了荷花带来的美好感受。“欲傍小阑凝坐久”,刻画词人想要在小栏杆旁长久静坐的情景,“凝坐久”体现出词人对眼前美好景象的留恋不舍,沉浸其中不愿离去。“风满袖。西池月上人归后”,描绘出微风拂满衣袖,西池边月亮升起后词人方才归去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孤独与怅惘,在美好的事物面前,时光匆匆,终有离去之时,尽显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晏殊《木兰花·春葱指甲轻拢捻》

下一篇:宋·晏殊《端午词·东宫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