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秋去":春天到来秋天离去。
# 春来秋去: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往事知何处":过去的事情如今在哪里呢。
"燕子归飞兰泣露":燕子飞回,兰草上的露珠如在哭泣。
# 兰泣露:兰花在露中哭泣。泣露,兰花上露水滴下来像哭泣的泪水。
"光景千留不住":美好的时光无论怎样都留不住。
# 千留:千百遍地挽留。,光景:风光景色。
"酒阑人散忡忡":酒宴结束,人们散去,(我)忧愁不安。
# 忡忡:忧愁的样子。,酒阑:饮酒结束。阑,阑珊,将尽。
"闲阶独倚梧桐":独自在空闲的台阶上倚靠着梧桐树。
# 梧桐:梧桐树,落叶乔木。,闲阶:犹言空阶。
"记得去年今日":还记得去年的今天,
"依前黄叶西风":依然像以前一样是黄叶飘飞,西风萧瑟。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伤春悲秋、感慨时光与往事的词。描绘了春去秋来的季节更迭,燕子归来,兰草上露珠如泣,营造出时光流逝的氛围。酒阑人散后,词人独自闲倚梧桐,触景生情,回忆起去年同样的时节,同样的黄叶西风,表达了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以及对往事的深深追忆,透露出因物是人非而产生的惆怅情绪。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词多处借景抒情,如“燕子归飞兰泣露”,借燕子归巢、兰草滴露之景,烘托出时光流逝带来的感伤。“黄叶西风”描绘秋天萧瑟之景,强化了物是人非的惆怅,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且富有感染力。对比:“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将今年与“去年今日”作对比,同样是黄叶飘零、西风萧瑟的时节,然而时光流转,人事已非,通过今昔对比,更添物是人非之感,强化了对往昔的怀念以及人生无常的感慨。反衬:以实写虚,“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去年今日”与当下的“黄叶西风”相互映照,今昔对比,不仅赋予词作厚重的历史感,更衬托出跨越时空的哀愁。
3. 分段赏析
上片围绕“往事难留”的感慨铺陈,将主人公对时光飞逝、美好消逝的无奈与怅惘展现得淋漓尽致。开篇“春来秋去”四字,以季节更迭的迅疾,道出岁月匆匆,往昔之事如消散云烟,难觅踪迹,奠定了全词的悲怆基调。后两句承接时序流转,描绘秋光将尽时,南飞的燕子、凝露的幽兰,在主人公眼中,燕子归巢似是离人远去,兰叶垂露仿若悲泣,此情此景引其无数次试图挽留秋光,却终究徒劳。“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生动勾勒出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残酷现实。主人公对秋光的挽留,实则是对过往美好、昔日佳人的深切眷恋,期盼能重续旧缘。可一切皆成泡影,这份求而不得的怅恨,随着时光流逝愈发浓重,令人愁绪满怀。下片聚焦于闲阶梧桐下独自伤怀的主人公,通过特写镜头,既刻画其形单影只的外在姿态,又深入展现其悲戚惆怅的内心世界。开篇两句紧承上片,从景语过渡到情语,细致描摹主人公借酒消愁的无奈。饮酒本欲留住美好光景、排遣心中哀伤,然而酒尽客散后,徒留无尽空虚,更添惆怅。后两句直抵心灵深处,点明其愁思根源——睹景思人。年年西风起,黄叶落,自然规律不可逆转,面对这无法挽留的时光与人事,主人公深刻体悟到人生的变幻无常。“去年今日”与当下的“黄叶西风”相互映照,今昔对比,不仅赋予词作厚重的历史感,更让这份跨越时空的哀愁显得愈发深沉,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4. 作品点评
此词以细腻笔触描摹别愁,刻画主人公在酒宴散场后的孤独情境。短暂欢愉如泡影般消散,不仅未缓解愁绪,反而令愁怨愈发浓重,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将其卷入忧虑不安的情绪漩涡。词作结尾“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直抒胸臆,点明去年此时,同样是黄叶飘零、西风吹拂的秋日,主人公与佳人在此相会又分别。时光轮回,相似的秋景勾起往昔回忆,这份“秋愁”的根源,正是对故人深切的思念与眷恋,短短两句,道尽相思之苦与岁月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