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蕣华浓":木槿花色彩浓艳,
# 蕣华:木槿花,夏秋两季开花,朝开暮敛。往往用来比拟女子容貌,暗含红颜短暂之意。华:古通“花”。
"山翠浅":山色翠绿较淡。
# 山翠浅:比喻眉黛浅淡象远山。山翠:指女子翠眉。远山眉是古代女子喜爱的妆饰,将眉毛画得如同浅淡的远山。
"一寸秋波如剪":一双眼睛约一寸长,眼神清澈明亮如剪刀般锐利。
# 如剪:目光锐利。
"红日永":太阳高悬白昼时间长,
# 日永:长日。永:长,久。
"绮筵开":华丽的筵席已经摆开。
# 绮筵:丰美的酒宴。
"暗随仙驭来":悄悄地跟随达官贵人的车骑来到这里。
# 仙驭:仙人乘骑之物,一般指鹤。驭:驾驭。
"遏云声":歌女高亢的歌声似乎阻止住了天上的行云,
# 遏云声:声音高遏行云。据《列子·汤问》记载的故事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自以为学好了要回家,秦青在郊外为他送行,抚节悲歌,声振林木,高遏行云,薛谭这才知道没有学好,不敢再说回家的事了。遏:阻止。
"回雪袖":她们舞姿轻盈,雪袖飘飞,
# 回雪袖:喻舞姿若雪花飘拂。
"占断晓莺春柳":赛过了晓莺的娇啼和春柳的婀娜。
# 春柳:舞姿像春日柳枝一样轻盈婀娜。,晓莺:喻歌声之清圆宛转。,占断:占绝,完全据有。断:禁绝。
"才送目":刚刚投去目光,
# 送目:传递眼色。
"又颦眉":又皱起了眉头。
# 颦眉:皱眉,愁眉。
"此情谁得知":可她们内心的忧愁烦恼又有谁能理解呢。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宴饮词。通过描绘了一位女子的出众风采,美丽的样貌与轻盈的舞姿,隐隐之中透露出心事,体现了女子心里的离愁别绪,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蕣华浓,山翠浅”,“蕣华浓”将歌妓娇艳的容颜比作盛开的木槿花,“蕣华”即木槿花,以花之浓艳喻人之美貌。“山翠浅”,以浅淡的山翠比喻她的眉毛,用自然山水的灵秀摹写眉峰的柔美。“一寸秋波如剪”,“秋波”本指清澈的秋水,此处喻指歌妓的眼睛,再以“如剪”进一步形容眼波的明亮锐利,仿佛能剪断人心绪,极写眼神的灵动有神。
3. 分段赏析
上片聚焦于歌妓的容貌描写。这位歌妓本是随着达官贵人的车骑前来,预备在筵席之上献歌起舞,按照常规的时间顺序,理应先写她的到来,再描绘她的姿色。但词人独具匠心,有意打破这种惯常的叙事结构,先是用浓墨重彩的笔触细致刻画歌妓的美貌娇颜,而后才补足一笔,叙述她是“暗随仙驭”来到这场“绮筵”的。这样的笔墨安排,让这位歌妓成为了筵席上无可争议的主角,着重凸显出她那华美亮相时的惊艳姿色给词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蕣华浓”三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歌妓的美貌。“蕣华”一词沿袭了《诗经》中的旧例,以蕣花的娇艳比喻歌妓的容颜娇美。接着分别用山、水来形容女子的眉毛与眼睛,这也是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惯例。其中妙处在于“一寸秋波如剪”这句,能够化用古意翻出新意。“一寸”描述眼睛的形态,正合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恰到好处之感;“秋波”形容眼睛的清澈,在四季的水中,秋水最为滢澈透亮;“如剪”则描绘眼睛的神采,说它锐利明快如同剪刀。古人常有此类精妙的表达,比如王安石《春夜》中的“剪剪清风阵阵寒”便有异曲同工之妙。“红日永”三句则补充叙述了歌妓的由来,说是今日此地正在举行盛大的宴会,这位歌妓在晏府侍女的引领下,悄然来到筵席前,准备表演节目为宴会助兴。值得留意的是其中的“暗”字,歌妓身份卑微,近乎奴仆,以歌舞为职业来博取他人的愉悦,这个“暗”字恰好点出了她们作为主人陪侍的身份,已然不再是唐明皇时期杨家姊妹那般的地位了。下片转而描写歌妓的才艺。“遏云声”三句展现歌妓歌舞的美妙。“遏云声”便是响遏行云的意思,形容歌声极为美妙,能让流动的云彩都为之停留不前。词人觉得这样的形容还不够,又用“占断晓莺春柳”来比喻,说歌妓拥有春日黄莺般美妙的歌喉,听她高歌一曲,眼前仿佛就能浮现出烟柳轻拂、黄莺纷飞的春日美景。接下来的三句则由外在的形态深入到内在的神情,略微点出歌妓的内心世界。歌妓时而“送目”(纵目远眺),时而“颦眉”(皱起眉头),看似若有所思,又似有所怨怼,但她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却无人能够知晓。晏殊身为官僚,与歌妓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他虽然对她们抱有同情,却终究无法真正理解她们的处境。不过,从“此情谁得知”这一问句中,能够真切感受到晏殊对歌妓所遭遇的不幸与痛苦的关心之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歌舞俱佳的歌妓。开篇三句,以比喻勾勒她的娇美容颜,恰似一幅生动的美人图。“颜如蕣华”“眉似翠山”“眼含秋水”,这三个比喻并非作者独创,都是古诗里形容女子的常用语,但经他巧妙组合与点染,读来仍有赏心悦目之感。下片转而描写她在宴席上的表演,且写法分作两层。过片三句,聚焦她出众的歌舞技艺:歌声高亢能遏止行云,舞袖轻扬如雪花回旋,歌声清脆似黄莺啼鸣,舞姿柔婉若春日柳条,这几组意象也常见于前人笔墨,新意稍逊。不过后一层的描写有其独到之处,它写出了这位歌妓在宴席上强装欢颜的复杂心绪,这算是词中的一点突破。这类词作多是宴会上的应景之作,所写的人物与情事往往是类型化、普遍化的。晏殊的词中这类略显平庸的作品不在少数,这是由当时的社会风气与文化娱乐习俗所决定的。
# 这是一首宴饮词。虽写宴饮之事,但实则表现为宴饮增添光彩的歌女的心理。宴会上她们光彩照人,歌喉婉转,但宴会后她们却十分伤感,内心深处的忧愁是不能消除的。从这首词可以看出,词人是很同情生活在底层的女性的,他关注她们的悲喜和哀乐,这对词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不详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副教授单芳《晏殊珠玉词译评》
上一篇:宋·晏殊《端午词·内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