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tián
yuán
xīng
liù
shí
shǒu
shí

朝代:宋作者:范成大浏览量:2
chū
kāi
zhòng
dào
bāo
nán
shān
léi
dòng
lián
xiāo
jīn
nián
qiàn
yāng
tián
shuǐ
xīn
zhǎng
kàn
kàn
pāi
xiǎo
qiáo

译文

在吉祥的日子里,刚开始打开用来播种的稻种包,南山那边雷声轰鸣,大雨接连下了一整夜。今年秧田里面不缺少水,新涨起来的河水渐渐快要拍打到小桥了。

逐句剖析

"吉日初开种稻包":在吉祥的日子里,刚开始打开用来播种的稻种包,

# 种稻包:农家用来储存稻种的稻草包。

"南山雷动雨连宵":南山那边雷声轰鸣,大雨接连下了一整夜。

"今年不欠秧田水":今年秧田里面不缺少水,

"新涨看看拍小桥":新涨起来的河水渐渐快要拍打到小桥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田园诗,以白描手法展现江南农耕生活场景。全诗围绕水稻播种展开:首句点明吉日启种的农事仪式感,次句以“雷动雨连宵”暗喻自然助力,后两句通过“秧田水足”“新涨拍桥”的细节,勾勒出春雨滋润下的农耕图景。诗人以平易语言捕捉农事关键节点,既描绘了农家对天时的依赖,又暗含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其艺术特色在于将自然现象与生产活动有机融合,通过“雷动”“雨连宵”等动态描写,与“拍小桥”的静态画面形成张力,展现田园生活的韵律感。该诗延续了范成大田园诗反映农村现实与自然之美的双重特质,既具民俗学价值,又体现宋诗“理趣”与“情致”的结合,是研究宋代农耕文化的重要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退居苏州石湖期间创作的组诗之一。范成大在57岁时因仕途受挫辞官归隐,于石湖别业闲居期间,深入观察农村生活,创作了《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系统描绘江南四季农事与民俗。此诗具体描写春日水稻播种场景,既是其退隐后对田园生活的细致记录,也暗含对早年任地方官时关注农事经验的延续。诗中“雷动雨连宵”的自然意象,既体现农耕社会对天时的依赖,也折射出作者对农民生计的关怀,延续了其“以诗存史”的创作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白描: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勾勒农事场景,如“吉日初开种稻包”直接点明播种仪式,"新涨看看拍小桥”用白描笔触描绘春水涨势,不事雕琢而意境自现。动静结合:通过“雷动雨连宵”的动态描写与“拍小桥”的静态画面形成对比,既展现春雨的磅礴气势,又凸显雨后田园的静谧,增强画面层次感。借景抒情:借“雷动雨连宵”的自然现象,暗喻天时对农事的助力,将农人对风调雨顺的期盼融入春雨图景中,景中含情。托物言志:以“种稻包"“秧田水”等农事意象为载体,既实写农耕生活,又暗含对自然规律与生产关系的哲思,体现宋诗”理趣”特质。

2. 分段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十一)》首联“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以白描手法勾勒农事场景:“吉日”点明农耕仪式的庄重感,“种稻包”呼应播种主题,“雷动雨连宵”既实写春雨骤降的动态,又暗含对天时相助的欣喜;颔联“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通过“不欠”直抒农人对雨水充足的满足,“新涨拍桥”以动态画面收束全篇,既展现春水渐涨的田园景象,又隐喻农事顺遂的深层喜悦。全诗通过“吉日”“雷雨”“水足”“涨潮”的时空推进,将农耕仪式与自然节律有机融合,在平易语言中蕴含对农事规律的深刻观察,体现了范成大田园诗“以景写情、以事见理”的典型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下一篇:宋·范成大《雪霁独登南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