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梅公子款柴门":一位风度翩翩的公子轻叩柴门前来探赏梅花,
# 款:叩,敲。
"枝北枝南总未春":树枝的北面还是南面,始终未曾迎来春天。
"忽见小桃红似锦":忽然之间,他瞥见一小片桃花红得如同锦缎一般绚烂夺目,
"却疑侬是武陵人":反而怀疑我是那武陵地方的人。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分段赏析
“探梅公子款柴门”,此句描绘出一位风度翩翩的公子,带着对梅花的期待,轻轻叩响柴门的形象。“探梅”点明了公子的目的,体现出他对梅花的喜爱与追寻。“款柴门”的“款”字用得精妙,生动地表现出公子动作的轻柔、姿态的优雅,仿佛生怕惊扰了这宁静的田园。这一句从人物形象入手,为全诗奠定了一种闲适、雅致的基调,让读者仿佛看到一位文人雅士在田园间寻梅的悠然画面。“枝北枝南总未春”,诗人将目光投向梅树,却发现无论是枝北还是枝南,都没有呈现出春天的景象。“总未春”强调了梅花未开的状态,给人一种期待落空的感觉。这里通过对梅树枝头景象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公子寻梅不得的些许失落情绪,同时也为下文的转折做了铺垫。从表达技巧上看,这是对眼前实景的如实描绘,通过这种看似平淡的叙述,却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细微变化。“忽见小桃红似锦”,一个“忽”字,如同一道闪电,打破了前文的沉闷与失落。公子在寻梅无果之际,突然看到一小片桃花红得如同锦缎一般绚烂夺目。“红似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桃花的鲜艳比作锦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的色彩之艳丽、视觉冲击力之强。这一景象的出现,完全出乎公子的意料,给诗人带来了极大的惊喜,也为全诗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却疑侬是武陵人”,因为眼前这突如其来的美丽桃花,公子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像武陵渔人那样,误入了桃花源这一仙境。“武陵人”的典故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代表着一种对美好、神秘世界的向往和追寻。诗人运用这个典故,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奇幻的情境之中,表达出对眼前美景的惊叹和陶醉,同时也流露出对这种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从主题上看,这一句将前文的实景描写升华到了精神层面,使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蕴含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