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筑场泥镜面平":新造的场院地面平坦的像镜子一样,
# 平:平坦。,筑:建造。
"家家打稻趁霜晴":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
# 霜晴:指霜后的晴天。,趁:趁着。
"笑歌声里轻雷动":农民欢笑歌唱着,场院内声音如轻雷鸣响,
"一夜连枷响到明":农民整夜挥舞连枷打稻子,响声一直到天亮。
# 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是南宋范成大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农村秋收打谷为题材,展现了农家繁忙又欢快的劳作画面。通过质朴的语言,描绘出秋收的热烈场景,既体现出农民劳动的辛勤,又洋溢着丰收带来的喜悦之情,也流露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比喻:将新筑的场泥比作镜面,生动形象地写出场院地面的平整光滑,为后文打稻场景作铺垫。烘托:通过描写打稻时的欢声笑语和连枷声响一夜不停,侧面烘托出丰收的喜悦和农民劳作的热情。
3. 分段赏析
开篇“新筑场泥镜面平”,诗人从视觉切入,巧用比喻,把新修的打谷场泥比作平整如镜的平面。一个“新”字,不仅点明场院刚建成,更流露出农民对秋收的重视,精心准备场地,只为迎接丰收。紧接着“家家打稻趁霜晴”,描绘出一幅热闹的全景图。“家家”一词,突出参与打稻劳作的农户之多,整个村庄都沉浸在秋收的忙碌之中。“趁霜晴”则体现农民对天时的精准把握,霜后的晴天,干燥且阳光充足,正是打稻和晾晒谷物的绝佳时机,也暗示了丰收的来之不易,需要农民们抓住每一个有利条件。这两句诗,从场地准备到劳作的开始,为读者呈现出农村秋收前的忙碌与有序,奠定了整首诗欢快的基调。后两句“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笑歌声里轻雷动”,诗人从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角度,描绘出农民劳作时的欢乐场景。“笑歌声”直接展现出丰收带来的喜悦,农民们在劳作中充满欢笑,洋溢着幸福。“轻雷动”将众人的欢声笑语比作轻雷滚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声音的响亮与热闹,侧面烘托出丰收时节劳动场面的热烈氛围。“一夜连枷响到明”则聚焦打稻工具“连枷”,“一夜”和“到明”强调时间之长,通过描写连枷击打稻穗的声音持续整夜,既展现出农民们为了收获通宵劳作的辛苦,又从侧面反映出稻谷丰收、工作量巨大。这两句诗将农民丰收的喜悦与劳作的艰辛完美融合,进一步强化了丰收的喜悦之情,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农民们对劳动成果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
4. 作品点评
这首生动勾勒出乡村秋收的热闹场景。诗中既有对新筑场院的描写,奠定丰收基调,又以家家打稻展现劳作的忙碌。后两句借欢声笑语与连枷声响,将农民丰收的喜悦与劳作的艰辛交织,尽显乡村生活的质朴与活力,满含诗人对劳动人民与乡村丰收的赞美。
下一篇:宋·范成大《宿东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