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披九顶云":左侧披着九顶山的云雾,
"右送大峨月":右侧送来峨眉山的明月。
"残山剩水不知数":无数的山水景致难以计数,
"一一当楼供胜绝":一样样在楼前呈现最美的姿态。
"玻璃濯锦遥相通":清澈如玻璃、像濯洗过的锦缎般的江水远远相连,
"指麾大渡来朝宗":仿佛指挥着大渡河前来归向这里。
"川灵胥命各东去":江河的神灵仿佛都受命各自向东流去,
"我亦顺流呼短篷":我也想顺着水流呼唤小船前行。
"诗无杰语惭风物":没有杰出的诗句来匹配眼前景物,心中惭愧,
"赖有丹青传小笔":幸好有画作能用小幅笔墨留存这美景。
"仍添诗客倚阑看":再添上诗人靠着栏杆观赏的画面,
"令与山川相映发":让人与景和山川相互映衬焕发光彩。
"龙弯归路绕乌尤":弯曲如龙的归途绕着乌尤山,
"栋云帘雨邀人留":栋梁上的云雾、帘外的细雨仿佛邀请人留下。
"若为唤得涪翁起":要是能把涪翁黄庭坚唤醒来,
"题作西南第一楼":请他题写为“西南第一楼”。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山水诗,介绍了诗人登万景楼所见之景,描绘了九顶山的云、峨眉山的月、三江及众多山水的壮阔景象,体现了万景楼观景的绝佳优势,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赞美及对景观品位的自信。
2. 写作手法
对比:“九顶云与大峨月”,远近山水的描写形成对比,突出了万景楼所见景观的层次丰富与壮阔,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胜绝”之处。
3. 分段赏析
“左披九顶云,右送大峨月”:此句以简练的语言写出楼两侧的景观。“左披”“右送”赋予观景动作动态感,九顶山的云雾仿佛披在左侧,峨眉山的明月似从右侧送来,一左一右,一云一月,勾勒出开阔的视野,开篇便显万景楼观景的独特优势。“残山剩水不知数,一一当楼供胜绝”:“残山剩水”并非贬义,指众多未被详述的山水,“不知数”写出数量之多,“一一当楼供胜绝”则说这些山水都在楼前呈现最美的姿态,既表现了景观的丰富,也暗示了万景楼是观赏这些美景的绝佳位置,字里行间满是赞叹。“玻瓈濯锦遥相通,指麾大渡来朝宗”:“玻瓈”“濯锦”可能指清澈的江水,写出江水相连的景象;“指麾大渡来朝宗”以拟人手法写大渡河仿佛受指挥般奔向这里(“朝宗”有归向之意),既展现了水系的壮阔,也暗含诗人观景时的豪迈之感。“川灵胥命各东去,我亦顺流呼短篷”:“川灵胥命”赋予江河神灵般的意志,说它们都奉命向东流淌;诗人则想乘小船顺流而下,由景及人,将山水的动态与自身的向往结合,让观景的情感更显真切。“诗无杰语惭风物,赖有丹青传小笔”:诗人自谦没有杰出的诗句能匹配眼前风物,只能靠画作留存美景,表面是自谦,实则反衬出景色之美难以用文字尽述,暗含对景物的高度认可。“仍添诗客倚栏看,令与山川相映发”:设想诗客倚栏观景的画面,人与山川相互映衬,让山川之美因有人的欣赏更显生动,也体现出万景楼不仅是观景地,更是文人雅士聚集之所。“龙弯归路绕乌尤,栋云帘雨邀人留”:写归途绕着乌尤山,楼的栋梁萦绕云雾、帘外飘着细雨,仿佛在挽留游人,以景物的“邀留”写出诗人对这里的留恋,让离别的不舍之情借景流露。“若为唤得涪翁起,题作西南第一楼”:结尾点出希望唤来黄庭坚为楼题“西南第一楼”,既表达对前贤的追慕,也以“第一楼”的定位,自信地彰显万景楼的景观价值,收束有力。
上一篇:宋·范成大《程助教远饯求诗》
下一篇:宋·范成大《蛇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