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长石出水鸣堤":河滩绵长,石头露出水面,流水在堤岸旁鸣响,
"城郭西头旧小溪":城西旧日小溪潺潺流淌。
"游子断魂招不得":游子魂断天涯无处招回,
"秋来春草更萋萋":秋草萋萋更添春日愁肠。
"愁边逢酒却成憎":愁闷时饮酒反生憎恶,
"衣带宽来不自胜":衣带渐宽形容憔悴难当。
"烟水苍茫外沙路":烟水苍茫外沙路漫长,
"东风何处拄枯藤":不知何处能寻得一根枯藤(借指归乡之路)?
"垆下三年世路穷":在酒垆(或任所)三年,世路困窘,
"蚁封盘马竟难工":即便如“蚁封盘马”(谨慎自持),终究难成其事(喻仕途受阻)。
"千山虽隔日边梦":千山阻隔,连“日边”(京城)的美梦也难抵达,
"犹到平阳池馆中":但梦中仍回到平阳的池馆(或指旧日游历之地)。
"文章光焰照金闺":文章的光辉曾映照金銮殿(喻受重用),
"岂是遭逢乏圣时":难道是生不逢时,未遇明主。
"纵有百身那可赎":即便有百身也难以赎回(或指才士早逝),
"琳琅空有万篇垂":只留下万篇华美的诗文,空自流传后世。
"山碧丛丛四打围":青山碧色丛丛环绕,
"烦将旧恨访黄鹂":只能带着旧恨,向黄鹂诉说(借鸟儿传递愁绪)。
"缬林霜后黄鹂少":经霜后的树林色彩斑驳,黄鹂已少见,
"须是愁红万点时":唯有那万点凋零的红叶,似是愁绪的凝结。
"古藤阴下醉中休":在古藤的树荫下,醉意中暂且休憩,
"谁与低眉唱此愁":可谁能与我一同低眉,轻唱这满腹的愁绪。
"团扇他年书好句":他年团扇上书写下这些佳句,
"平生知已识儋州":平生的知己,当能理解(我如苏轼贬儋州般的)失意与风骨。
"秦少游水边沙外之词":秦少游“水边沙外”这类词作,
"盖在括苍监征时所作":大概是他在括苍担任监征(掌管税收)时所创作的。
"予至郡":我到括苍郡任职后,
"徐子礼提举按部来过":提举徐子礼巡视部属时路过此地,
"劝予作小亭":劝我建造一座小亭,
"记少游旧事":用来纪念秦少游的旧事,
"又取词中语":又选取秦少游词中的语句,
"名之曰莺花":将亭子命名为“莺花亭”。
"赋诗六绝而去":赋了六首绝句后离去。
"明年亭成":第二年亭子建成,
"次韵寄之":我便依照他的诗韵写诗寄给他。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以怀人悼亡为题的七言绝句。介绍了作者在诗中通过描绘滩石溪水、苍茫烟水、青山缬林等自然景象,体现了世路的艰难、对故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失去知己的痛苦,营造了怀旧伤感、孤寂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怀念、对人生坎坷的感慨、对故人命运的不平与遗憾,以及对那份知己情谊的珍视。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首联“滩长石出水鸣堤,城郭西头旧小溪”以“滩石”“水堤”“城郭”“小溪”等地理意象勾勒环境,借流水声响与城郭旧迹,暗喻时光流逝与物是人非。化用:“秋来春草更萋萋”化用崔颢《黄鹤楼》诗意。崔颢《黄鹤楼》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春草萋萋烘托乡愁。范成大在此化用“萋萋”的意象,却以“秋来春草”形成季节反差——秋草本应枯萎,此处却“更萋萋”,以乐景写哀情,加倍渲染游子(或逝者)的断魂之愁,情感更为浓烈。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滩长石出水鸣堤,城郭西头旧小溪。”开篇描绘自然景象:河滩因水位下降,石块裸露,水流冲击堤岸发出声响;城郭西头那条熟悉的小溪,依旧潺潺流淌。这两句以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滩长”“石出”“水鸣堤”是秋日水落石出的典型特征,“旧小溪”则暗含对过往的追忆,景物中已透出一丝岁月变迁的怅惘。“游子断魂招不得,秋来春草更萋萋。”由景及人,点明“游子”身份的怅然。“断魂”极言心绪之愁苦,仿佛魂魄离散而无法招回;“秋来春草更萋萋”看似矛盾,实则以秋草的繁茂(“萋萋”)反衬游子内心的荒芜——秋意本就易引发愁思,而春草般蔓延的愁绪,在秋日里更显杂乱无章,难以排遣。这里以草木的生机对比人的精神颓唐,愁情随景物自然流露。第二首:“愁边逢酒却成憎,衣带宽来不自胜。”直接倾诉愁绪之深:心中愁苦时,本想借酒消愁,却反而对酒产生厌恶(“成憎”),因酒不仅无法解忧,反让愁绪更添;“衣带宽”用典(如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写因愁思消瘦,衣带日渐宽松,自己都难以承受这身形的变化,从生活细节中见出愁绪对身心的摧残。“烟水苍茫外沙路,东风何处拄枯藤。”转写眼前景象与内心迷茫:烟水浩渺苍茫,远处的沙路模糊不清;“东风”本是春日意象,此处却问“何处拄枯藤”,仿佛在萧瑟秋景中寻找春日的寄托,却只余下“枯藤”般的孤寂。“苍茫”“何处”等词,强化了前路迷茫、无所适从的困顿感,将愁绪从个人心绪延伸至对人生方向的怅惘。第三首:“垆下三年世路穷,蚁封盘马竟难工。”“垆下”典出阮籍等竹林贤士,此处指隐居或沉沦下僚的处境;“三年世路穷”直言人生道路困顿,历经坎坷却前路艰难。“蚁封盘马”用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比喻世事的琐碎与艰难,即便如“盘马”般努力经营,终究难以成功(“难工”)。这两句以比喻和典故,道尽世途险恶、个人奋斗之无力,充满对现实的无奈。“千山虽隔日边梦,犹到平阳池馆中。”笔锋一转,写对故人的思念:即便千山阻隔,远在天边,梦中仍能回到“平阳池馆”——可能是昔日与友人相聚的地方。“梦”是情感的寄托,“犹到”二字突出思念之深,纵使现实相距遥远,内心仍执着于往昔的情谊,在梦境中寻找慰藉,情感真挚而深沉。第四首:“文章光焰照金闺,岂是遭逢乏圣时。”盛赞逝者的文章才华:其文章光芒万丈,足以照耀朝廷(“金闺”指宫门,代指朝廷),如此才学绝非生不逢时。“岂是”反问,强调逝者的才华与时代无关,是对其文学成就的高度肯定,也暗含对其命运的惋惜——才华卓绝却未能尽展,引人唏嘘。“纵有百身那可赎,琳琅空有万篇垂。”直抒痛惜之情:即便用百个身体去换回逝者,也无法实现(“纵有百身那可赎”化用《诗经》“百身何赎”);如今只留下万千篇如“琳琅”般华美的文章传世。“空有”二字道尽无奈,文章虽在,人却已逝,用永恒的文字对比生命的短暂,悲怆之感油然而生。第五首:“山碧丛丛四打围,烦将旧恨访黄鹂。”写莺花亭周围的环境:青山碧绿,丛丛环绕,如围墙般将此地围住;“烦将旧恨访黄鹂”,拜托黄鹂鸟去探寻旧日的愁恨。“访黄鹂”看似寄情于鸟,实则是借寻找春日啼鸣的黄鹂,来追寻逝去的时光与情感,将抽象的“旧恨”托付给具象的景物,构思巧妙。“缬林霜后黄鹂少,须是愁红万点时。”回应上句,点明时节:经霜后的树林如染织的锦缎(“缬林”),但黄鹂已稀少;唯有等到万点红花(“愁红”)飘落时,或许才能再见黄鹂的踪影。“霜后”“黄鹂少”写秋景的萧瑟,“愁红万点”则预想春日花落的景象,无论春秋,愁绪都如影随形——秋日因景生愁,春日见花落亦愁,将愁恨与季节景物交织,让情感绵延不绝,余韵悠长。第六首:“古藤阴下醉中休,谁与低眉唱此愁”以“古藤阴下”勾勒出一幅静谧的画面:苍老的藤蔓遮出一片阴凉,诗人在此处醉卧休憩。“醉中休”看似是逃避现实的片刻安宁,实则“醉”是表象,“愁”是内核。紧随其后的“谁与低眉唱此愁”便将这份潜藏的愁绪托出:谁能低下头,轻声为我唱出这份难以言说的忧愁?“团扇他年书好句,平生知己识儋州”诗人设想“他年”在团扇上题写今日的“好句”,既是对当下心境的珍视,也暗含对未来的期许——即便此刻困顿,这段经历终将成为值得回味的生命印记。“平生知己识儋州”苏轼一生颠沛,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愈贬愈远,但他在逆境中始终能发现人性的温暖。“识儋州”三字,“知己”的意义不是在顺境中共享繁华,而是在偏远蛮荒的儋州,才真正读懂了“知己”二字的分量——那些在困境中相伴的人,那些能理解他内心孤苦的人,让这片原本的“蛮荒之地”成为了精神上的归宿。
4. 作品点评
《次韵徐子礼提举莺花亭》这组诗被收录在《石湖居士诗集》卷十,是研究他在处州时期创作的关键材料。从明代《处州府志》记载莺花亭词碑刻有范诗,到清代编修方志还引用它来佐证地方文脉,能看出这首诗对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现代学者拿陆游和范成大写莺花亭的诗句对比,发现南宋诗人们面对同一题材,各有各的写法,这也让这首诗有了更深的学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