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筑场泥镜面平":新造的场院地面平坦的像镜子一样,
# 平:平坦。,筑:建造。
"家家打稻趁霜晴":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朗天气,忙着打稻谷。
# 霜晴:指霜后的晴天。,趁:趁着。
"笑歌声里轻雷动":在大家的欢笑歌声中,似乎又夹杂着轻雷的声响。
"一夜连枷响到明":这哪里是雷声啊,分明是打稻的连枷声,一整晚不休息忙碌至天明!
# 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乡村劳作题材诗。描绘了秋日里农民们打谷的场景,新筑的打谷场如镜面般平整,家家趁霜晴打稻,营造出一幅忙碌而热烈的劳动画面。体现了农民劳作的辛勤与专注,表达了对农民勤劳品质的赞美以及对丰收年景的喜悦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新筑场泥镜面平”,将新筑的打谷场比作镜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打谷场平整光滑的特点,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打谷场的状态,为下文描写打稻场景做铺垫。夸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把打稻时人们的笑歌声和连枷声夸张地形容为如轻雷响动,且连枷声能响一夜到天亮,突出了打稻场面的热闹和劳动的繁忙,充分展现出丰收时节人们的喜悦之情,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强烈。衬托:借助人们的“笑歌声”和“连枷响”等声音,衬托出乡村打稻现场热闹非凡的场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丰收劳作时那种欢快、热烈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生动展现了秋收时节农民劳作的忙碌与紧张,而这份紧张之中,又满溢着丰收带来的希望与喜悦。瞧,为了顺利收打稻子,农民们赶忙修筑新的打谷场。他们用心修整,使得场地平整光滑,恰似镜面一般。此般比喻,让我们仿若看到农民们专注投入的模样,每一处细节都精雕细琢,这场地于他们而言,犹如艺术家精心雕琢的作品,承载着创造者满满的心血与对丰收的殷切期盼。从这平整光洁的场地,我们不难感受到农民们内心那按捺不住的激动与喜悦,这也预示着,这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丰收之年。“趁霜晴”短短三字,将农民们收割稻子时争分夺秒的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抢抓时机、分秒必争,不惧辛劳,日夜兼程。这自然而然地为下文描绘通宵达旦打场的热闹场景埋下伏笔。后两句“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则将笔触聚焦于打场的劳动场景与氛围,其描写生动鲜活。诗人并未对场景作细致入微的具体刻画,而是着重从声音层面加以烘托渲染。连枷,作为旧时打稻脱粒的工具,使用时需将割下的稻子铺于场地上,然后轮番挥动拍打,稻粒方能脱落。读这两句诗,我们仿佛能听见那连枷拍打稻子的声响,与劳动者们欢快的歌声、爽朗的笑声相互交织,在秋日澄澈的夜空中,如阵阵轻雷般轰鸣回荡。这俨然是一曲热烈而壮美的劳动交响乐,旋律轻快美妙,于音符的跳动间,淋漓尽致地传递出农民们丰收的喜悦之情。
4. 作品点评
范成大的田园诗别具一格,堪称中国古代田园诗的独特创举。他凭借细腻且清新的笔触,生动且全面地勾勒出农村生活的多彩画卷。在他的笔下,农民们一年到头的劳动生活鲜活呈现,他们的勤劳质朴、欢愉时刻、忧虑心境以及悲酸经历等,皆一一展现。诗中既有对景物真实入微的素描,让人身临其境感受田园风光;又有充满生机的风俗画,淋漓尽致地呈现乡村风土人情。
下一篇:宋·范成大《題磨崖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