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穉子呼牛女拾薪":孩子赶牛,女孩捡柴,
"山妻自脍小溪鳞":妻子在小溪边烹鱼。
# 脍:一作鲙。
"安知曝背庭中老":怎知那位在庭院中晒太阳的老人,
"不是渊明行辈人":不是陶渊明那样的人物呢?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写作手法
反问:“安知曝背庭中老,不是渊明行輩人?”以反问的形式,增强了诗句的韵味和深意,引发读者思考。借代:诗中“渊明”借代指东晋诗人陶渊明,以其隐逸高洁的形象,来比喻或暗指庭中曝背的老人可能同样具有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2. 分段赏析
开篇描绘了乡村儿童的日常生活场景,穉子(孩子)呼唤牛,女孩则忙着捡拾柴火。这一句生动展现了农家孩子的天真与勤劳,同时也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朴素与真实。第二句转向描写家庭中的女性角色,妻子在小溪边熟练地处理鱼鳞,准备晚餐。通过这一细节,诗人展现了农家妇女的贤惠与辛劳,同时也传递出家庭的温馨与和谐。第三句诗人以反问的方式,描绘了一位老人在庭院中晒太阳的情景。这里的“曝背”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写照,更象征着一种闲适与自足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暗示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结尾诗人以陶渊明为喻,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憧憬。然而,诗人也在此反思自己是否能够真正达到陶渊明那样淡泊名利、享受自然的境界。这一句既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也是对自我身份的深层思考。
下一篇:宋·范成大《上沙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