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àn
·
·
liáng
zhú
táng

朝代:宋作者:范成大浏览量:1
liáng
zhú
táng
xiǎo
shuì
cōng
cōng
xǐng
yín
lòu
shēng
yuè
shàng
jiē
mǎn
lán
gān
yǐng
chù
zuì
zhī
qiū
fēng
zài
tóng
jǐng
cān
luán
nòng
xiāo
shī
湿
cháng
lěng

译文

秋夜清凉,竹堂显得格外空旷,小睡之后,匆匆从睡梦中醒来。银质的漏壶悄然无声,明月缓缓爬上台阶,月光将栏杆的影子投射得满地都是。什么地方最能感知到秋天的到来呢,秋风在梧桐井边吹拂的时候。不惜像仙人骖鸾般吹奏玉箫,露水打湿了衣裳,感到阵阵寒冷。

逐句剖析

"凉夜竹堂虚":秋夜清凉,竹堂显得格外空旷,

"小睡匆匆醒":小睡之后,匆匆从睡梦中醒来。

"银漏无声月上阶":银质的漏壶悄然无声,明月缓缓爬上台阶,

# 银漏:银壶滴漏以计时。

"满地阑干影":月光将栏杆的影子投射得满地都是。

"何处最知秋":什么地方最能感知到秋天的到来呢,

"风在梧桐井":秋风在梧桐井边吹拂的时候。

# 梧桐井:古人院落梧桐树旁多有金井,称为金井梧桐。

"不惜骖鸾弄玉箫":不惜像仙人骖鸾般吹奏玉箫,

# 骖鸾弄玉箫:相传萧史善吹箫,作鸾凤鸣,秦穆公女弄玉亦善吹箫,公以女嫁史,史教玉吹箫作凤鸣,果有风来楼,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双双飞去(见《太平广记》卷四引《神仙传拾遗》)。骖鸾,即“乘凤”。

"露湿衣裳冷":露水打湿了衣裳,感到阵阵寒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卜算子·凉夜竹堂虚》是南宋文学家范成大的词作。通过描写词人在竹堂小睡醒来后的所见所感,展现秋夜的清幽与词人的心境。开篇描绘凉夜竹堂的空旷寂静,词人小睡惊醒。接着写银漏无声,月光洒阶,栏杆影满地。下阕以设问引出秋风梧桐点明知秋之处,最后写词人不惜在秋露中弄箫,即便衣裳被打湿、身体寒冷。全词借景抒情,表达秋夜的孤寂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范成大出使金国,目睹中原满目疮痍,这段经历融入其创作。《卜算子・凉夜竹堂虚》里“风在梧桐井”,或隐喻时局。他惯以白描写田园农事艰辛,此词虽未涉田园,却可能延续现实主义笔触,暗藏对社会现实的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阕:“凉夜竹堂虚,小睡匆匆醒”,开篇点明时间为秋夜,地点在竹堂,一个“凉”字奠定了全词清冷的基调,“虚”字不仅写出竹堂的空荡,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空虚。词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小睡后突然醒来,为下文对秋夜景色的描绘做铺垫。“银漏无声月上阶,满地阑干影”,进一步描绘秋夜的静谧,银漏悄然无声,显示出时间的悄然流逝,明月缓缓爬上台阶,将栏杆的影子投射满地,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氛围,烘托出词人此时孤寂的心境。下阕:“何处最知秋,风在梧桐井”,词人以设问的形式,引出秋风与梧桐这两个标志性的秋之元素,秋风拂过梧桐,正是秋意浓郁之处,点明了词人对秋意的敏锐感知,也将读者带入浓浓的秋意氛围之中。“不惜骖鸾弄玉箫,露湿衣裳冷”,词人运用弄玉吹箫的典故,表达自己超脱尘世的心境,即便秋露打湿衣裳,寒意阵阵,仍不惜吹奏玉箫。这里一方面展现出词人的洒脱,另一方面“露湿衣裳冷”又将词人拉回现实,在浪漫与现实之间,强化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睡觉》

下一篇:宋·范成大《临江仙·功行三千宜五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