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āi
miào

朝代:宋作者:范成大浏览量:1
zòng
shān
huò
tāi
chuí
xián
shàng
guó
gèng
huāng
zāi
zhī
yǎng
huàn
zhī
dào
qiú
hòu
zāi
mèng
jiàn
tóng
shēng
hòu
yǎn
kàn
鹿
shàng
gāo
tái
qiān
líng
zhǐ
yǒu
zhōng
chén
hèn
huà
zuò
tāo
jiāng
xuě
làng
duī

译文

稽山纵敌就已然暗伏祸胎,伐齐称霸更是荒唐的事情。不知养虎在山是自留隐患,只说缘木求鱼必定无后灾。当日梦见梧桐横生前庭院,而今眼看麋鹿戏嬉姑苏台。忠良义士愤愤不平千古恨,化作那江涛雪浪滚滚而来!

逐句剖析

"纵敌稽山祸已胎":稽山纵敌就已然暗伏祸胎,

# 祸已胎:言暗伏祸根。胎,是事物的根源,汉代枚乘《谏吴王濞书》:“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稽山:即指会稽山。,纵敌:是指吴王夫差攻越大胜,将亡越国,越王勾践以美女宝器求和,夫差允为属国一事。

"垂涎上国更荒哉":伐齐称霸更是荒唐的事情。

# 垂涎上国:即指夫差北上伐齐争霸诸侯事,春秋时称中原诸国为上国,与地处东南的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不知养虎自遗患":不知养虎在山是自留隐患,

# 养虎自遗患: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受其害。语出《史记·项羽本纪》:“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应上“纵敌”句。就存越而言,夫差没有乘胜灭越,致使越国死灰复燃,东山再起,反过来消灭了吴国,这就是养虎遗患。

"只道求鱼无后灾":只说缘木求鱼必定无后灾。

# 求鱼无后灾:语出《孟子·梁惠王上》:“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求鱼,喻劳而无功。应上“垂涎”句。夫差倾力伐齐,不仅没真正达到称霸的目的,而且造成士兵疲惫,境内空虚,使越国乘虚而入,终于灭掉吴国。这正是比缘木求鱼更糟糕的事。

"梦见梧桐生后圃":当日梦见梧桐横生前庭院,

# 梦见梧桐生后圃:是说夫差兴兵伐齐,道出胥门,过姑苏台而昼寝,梦前园横生梧桐。叫太宰豁占梦,太宰豁奉承说是主乐府鼓声,意即预示大吉取胜;再叫公孙圣占卜,公孙圣说梧桐横生,象征与死人俱葬,此梦不祥,不宜伐齐。夫差不但不听公孙圣的谏阻,一意孤行,还杀了公孙圣,后来他自杀身亡,果然应验了公孙圣的预言。

"眼看麋鹿上高台":而今眼看麋鹿戏嬉姑苏台。

# 眼看麋鹿上高台:据《史记·淮南王安传》记载,伍子胥屡谏吴王夫差,不听,子胥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意谓宫室化为荒丘,将有亡国之灾。事实果然如伍子胥所预言,越灭吴后,姑苏歌舞之地成为一片荒丘。高台:即指姑苏台。

"千龄只有忠臣恨":忠良义士愤愤不平千古恨,

# 忠臣:指伍子胥。,千龄:犹千秋,千年。

"化作涛江雪浪堆":化作那江涛雪浪滚滚而来!

# 化作涛江雪浪堆:伍子胥忠而见谤,被夫差赐剑自刎,伍子胥自杀后,夫差命人以鸱夷革盛子胥尸投于江中。传说伍子胥死后为江涛神,江涛汹涌,谓其怨愤不平,后称浙江潮为“胥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夫差庙》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前四联以史家笔法剖析吴王夫差败亡根源,通过“纵敌”“养奸”等字眼对其政治失误加以批判;后四联聚焦吴国覆灭之际的忠臣际遇,以“抉目”“鸱夷”等典故为伍子胥等忠良之士抒发愤懑。全诗虽密集用典却流转自如,更以“犹嫌”“何异”“只有”等虚字勾连转承,使原本严整的律诗结构呈现灵动气韵,充分展现了诗人炉火纯青的创作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正值范成大退居石湖期间。诗人行经姑苏夫差祠,遥想吴越春秋旧事,实则暗刺当朝痛史——宋高宗为偏安之策,竟忘却靖康北狩之痛,偏信权相秦桧,与金人签订岁贡称臣的城下之盟。全篇以吴宫旧事为镜鉴,将诗人胸中郁结的国仇家恨,熔铸成金石铿锵的史家绝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人以历史讽喻现实,通过精妙的写作手法与修辞技巧,将吴王夫差的政治悲剧与南宋时局相勾连,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密集运用历史典故,如“养虎自遗患”(《史记·项羽本纪》)、“缘木求鱼”(《孟子·梁惠王上》)、“麋鹿上高台”(伍子胥谏言)等,将吴国灭亡的教训浓缩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寓言。虚实相生:前四联聚焦夫差的决策失误(纵敌、伐齐),以“纵敌稽山”“垂涎上国”等史实为“实”,后四联转向吴国覆灭的结局(忠臣遗恨、麋鹿游台),以“雪浪堆”的象征意象为“虚”。虚实之间形成因果链条,揭示昏聩统治的必然下场。借古讽今:诗人表面批判夫差,实则影射南宋朝廷对金国的妥协政策。如“纵敌稽山”暗指南宋纵容金人南侵,“垂涎上国”讽刺金国贪得无厌,形成对统治者的双向鞭挞。比喻:“养虎自遗患”以猛虎喻金国,揭露纵敌政策的危险性。象征:“麋鹿上高台”以麋鹿游于宫台象征国家沦亡,化用《史记》典故意象,赋予荒凉之景以历史厚重感。对比:颔联“不知养虎自遗患,只道求鱼无后灾”前句批判其战略错误,后句讽刺其盲目乐观,形成理性与愚昧的鲜明对比。颈联“梦见梧桐”与“眼看麋鹿”则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照,强化历史教训的警示意义。夸张:末联“千龄只有忠臣恨,化作涛江雪浪堆”以夸张笔法将个体的悲愤升华为永恒的自然力量,既呼应伍子胥死后化为江神的传说,又借怒涛的意象宣泄对忠良蒙冤的激愤。

3. 分段赏析

首二句直戳夫差败亡的根源,并对其进行了严厉谴责。夫差轻率地与越国讲和,已悄然埋下祸患,而他竟还盲目地兴兵攻打齐国,更是显得狂妄自大、荒谬至极。诗人以“更荒哉”三字,表达了对这一行为的强烈批判与谴责,并顺势引出下文。诗中的“纵敌稽山”、“养虎自遗患”暗喻南宋对金人的放纵与屈辱投降,导致国家一蹶不振,后患无穷;“垂涎上国”与“求鱼”两句则隐喻金国统治者贪得无厌,不断南侵,殊不知此举已使其内部矛盾激化,后方空虚,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接下来的两句,承接前文,进一步阐述了夫差释越伐齐的严重后果。这两句诗深刻揭示了夫差的错误决策,为前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中,“不知”与“只道”两词相呼应,更加凸显了夫差的利欲熏心与愚昧无知,充满了讽刺意味。后四句转而叙述吴国的灭亡。诗人巧妙地将梧桐横生的典故中的“前园”改为“后圃”,既符合平仄要求,又贴切地描绘了夫差救国都却陷入困境的情景。上句“梦见”预示着失败的必然,下句“眼见”则揭示了现实的残酷,两句相连,展现了内在的因果关系,说明了听信谗言、刚愎自用的昏君终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夫差身死国灭,遗臭万年,而伍子胥等忠臣却精神永存。他们的怨恨如同滔天巨浪,汹涌澎湃,控诉着昏君佞臣的误国罪行,也给后世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五、六两句则以夫差亡国之速为喻,暗示无论是南宋的纵敌求和还是金国的贪得无厌,都将难逃最终失败的命运。至于诗的结尾两句,在吴国忠臣的千古奇恨所化作的冲天巨浪中,自然地融入了诗人的愤慨与谴责之情。

4. 作品点评

《题夫差庙》格律严谨,对仗精巧,结构严密且层次分明。诗中运用典故却自然流畅,尤其通过“犹嫌”“何异”等虚词前后呼应,打破律诗的板滞感,使全诗脉络贯通、浑然一体。这种精妙的章法处理,展现了范成大在律诗创作中驾驭语言与结构的高超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起句、末句俱好,两“后”字不相妨。

元方回《瀛奎律髓》

# 老生之常谈,词调尤野!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

# 范成大这首《题夫差庙》被纪昀所贬,是的,也许有点不够“温柔敦厚”。可是,纪昀没有从别的方面去看些事情。这“常谈”,究竟是“谈”的什么样的沉痛内容啊!那是在什么样的年月里、什么样的情势下而写出的“老生常谈”啊!

现代当代红学家周汝昌《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范村雪后》

下一篇:宋·范成大《犍为江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