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ào
tái

朝代:宋作者:范成大浏览量:1
shān
lín
cháo
shì
liǎng
chén
āi
xiè
hòu
rén
shēng
yǒu
wǎng
lái
xiàng
xīn
ān
chù
zhù
diào
tái
yún
tái

译文

无论是山林还是朝廷都市,都充满了尘埃和纷扰,人们在这样的人生里偶然相遇又离别。每个人只要找到能让自己心安的地方住下就好,钓鱼台无意去与云台攀比。

逐句剖析

"山林朝市两尘埃":无论是山林还是朝廷都市,都充满了尘埃和纷扰,

# 尘埃:尘俗。,朝市:朝廷和市集。泛指名利之场。

"邂逅人生有往来":人们在这样的人生里偶然相遇又离别。

# 邂逅:不期而遇。

"各向此心安处住":每个人只要找到能让自己心安的地方住下就好,

"钓台无意压云台":钓鱼台无意去与云台攀比。

# 云台:高耸入云的台阁。借指朝廷。,压:超过,压…一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钓台》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对比山林隐逸与朝廷仕宦两种人生选择,展现了诗人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思考;前两句以“尘埃”暗喻世俗纷扰,强调不同境遇中人偶然相遇的必然性;后两句借“钓台”(隐士严光垂钓处)与“云台”(东汉表彰功臣之所)的意象对比,阐发安于本心、超脱功利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简练含蓄,运用对比与象征手法,在淡泊平和的笔调中传递出对独立人格的坚守与对世俗荣名的淡泊,体现了宋代士大夫追求精神自洽的哲学思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首联通过“山林”与“朝市”的空间并置形成意象对比,前者象征自然隐逸生活,后者代表世俗名利场,二者看似对立却共同承受着“尘埃”的侵扰,在矛盾统一中展现人生选择的辩证关系。颈联“钓台无意压云台”则形成历史典故的深层对比,东汉严子陵钓台象征高洁隐逸,汉宫云台象征功业追求,通过“无意压”的否定句式,在对比中强化超脱荣辱的旷达心境。象征:全诗以“钓台”为核心意象形成象征体系。首句“尘埃”既实指自然界的尘土,更象征世俗纷扰;“此心安处住”化用苏轼典故,象征精神归宿的哲学命题;结句“钓台”与“云台”构成双象对举,前者象征淡泊名利的隐士品格,后者象征建功立业的将相追求,通过意象的象征性对话,最终完成对自由人格的诗意塑形,使全诗超越具体物象而达到哲理高度。

2. 分段赏析

“山林朝市两尘埃”此句以“山林”与“朝市”对举,前者象征隐逸生活,后者代表世俗功名。诗人将两者均归于“尘埃”,即尘世纷扰之中,暗含对传统隐逸与仕途二元对立观念的消解。“尘埃”一词在古典语境中常指世俗的纷杂,此处既表达了对两种生活方式的平等审视,也暗示无论选择何种人生路径,皆需面对尘世的局限。这种超脱的视角为后文“各向此心安处住”的哲思埋下伏笔。“邂逅人生有往来”“邂逅”指不期而遇,带有偶然性,诗人以此概括人生际遇的无常与互动。句中“往来”呼应前句“山林”与“朝市”的流动关系,既指隐逸者与仕宦者的交往,也暗喻个体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徘徊。此句透露出诗人对人生际遇的豁达态度——无论主动选择或被动际遇,皆是人生常态,无需执着于单一价值判断。各向此心安处住”此句化用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典故,强调心境的安定为人生归宿的核心。“各向”二字点明个体选择的多样性,既包容严子陵式的隐居(钓台),亦不否定云台功臣的功业。诗人以禅宗“安心”之说为内核,提出超越世俗评价标准的人生观:只要内心自足,隐逸与仕宦皆可成为安身立命之所。此句体现了宋代理学“心性论”对士人思想的深刻影响。“钓台无意压云台”末句以“钓台”与“云台”的意象对比收束全诗。“钓台”代指严子陵的隐逸高洁,“云台”象征东汉云台二十八将的功勋卓著。诗人用“无意压”三字,既否定时人“云台争似钓台高”的偏颇之论,又以“无意”凸显自然超脱的境界。此句暗含对历史评价体系的反思:隐逸与功业本无高下,强行比较反而背离了二者的本质价值。诗人以平和笔触消解了传统士大夫对“隐逸至上”的执念,彰显通达圆融的生命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再题白傅诗》

下一篇:宋·范成大《秦楼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