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钻巴火尚浮家":再次钻取巴地之火,依旧过着漂泊的生活,
"去国年多客路赊":离开家乡多年,客居他乡的路途漫长。
"那得青烟穿御柳":哪还能看到青烟穿过皇家园林的柳树,
"且将银烛照京花":姑且用银烛来映照这如京城般的牡丹。
"香鬟半醉斜枝重":女子半醉,花枝因繁茂而倾斜沉重,
"病眼全昏瘴雾遮":患病的眼睛完全昏花,仿佛被瘴雾遮挡。
"锦地绣天春不散":如锦地绣天般的春色不会消散,
"任教檐雨卷泥沙":任凭檐下的雨裹挟着泥沙。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节令习俗和行旅诗。这首诗通过清明试新火、牡丹会等节令活动,表达诗人客居他乡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再钻巴火尚浮家,去国年多客路赊”,直接抒发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愁绪。“再钻巴火”点明清明试新火的节令习俗,“尚浮家”表明自己依旧漂泊在外,居无定所。“去国年多”直接说出离开故乡多年,“客路赊”则强调客居他乡路途遥远,直白地抒发了诗人长期漂泊在外的孤寂与思乡之情。意象组合:“那得青烟穿御柳,且将银烛照京花”,诗中“青烟”与清明试新火时燃烧产生的烟雾相关,代表着节日的氛围;“御柳”是京城特有的景象,表明京城的繁华与尊贵;“银烛”是照明之物,在这里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孤寂的氛围;“京花”即京城的牡丹花,代表富贵和美好的。诗人将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一边是想象中京城清明时节青烟缭绕御柳的景象,一边是自己客居他乡只能用银烛照着牡丹花的现实。对比:“那得青烟穿御柳,且将银烛照京花”,运用了对比手法。“青烟穿御柳”描绘的是京城清明时节的典型景象,青烟袅袅穿过御柳,展现出京城的繁华、热闹和正统的节日氛围,代表着一种理想、美好的情境;“且将银烛照京花”则是诗人客居他乡的现实场景,只能用银烛照亮牡丹花,显得较为孤寂、冷清。通过京城意象(青烟、御柳)与客居实景(银烛、京花)的对照,突出了诗人客居漂泊的无奈和对京城的思念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再钻巴火尚浮家,去国年多客路赊”,诗人点明自己的处境,在清明时节再次钻木取火(巴火),却依旧过着漂泊的生活,远离家乡多年,客路漫长。颔联“那得青烟穿御柳,且将银烛照京花”,运用对比,诗人回忆在京城时清明的景象,如今无法看到青烟穿过御柳,只能用银烛来映照牡丹。通过这种今昔对比,突出漂泊之苦和对京城生活的怀念。颈联“香鬟半醉斜枝重,病眼全昏瘴雾遮”,上句描绘牡丹会上女子沉醉、花枝繁茂的热闹场景,下句则笔锋一转,写自己因病眼昏花,眼前仿佛被瘴雾遮挡,形成强烈反差,从热闹的场景过渡到自身的无奈。尾联“锦地绣天春不散,任教檐雨捲泥沙”,诗人似乎从无奈中挣脱,强调眼前牡丹会如锦地绣天,春意盎然,即使檐下有雨裹挟泥沙,也不能影响这美好的氛围,展现出一种豁达与对当下的珍惜。
下一篇:宋·范成大《寒夜观雪》